1
2
2019
2

解析 zxinc IPv6 数据库

很久以前,我就开始使用纯真 IP 数据库来进行简单的 IP 归属查询。离线数据库的好处在于快速、可依赖,我可以使用 ipmarkup 程序来快速地给文本中的所有 IP 地址注解。

然后随着 IPv6 的普及,我越来越多地需要查询 IPv6 地址了。每次 whois 或者找 ipip.net 实在是太没效率了,还暴露隐私。于是看到这个IP地址查询网站提供离线数据库下载之后,就也做了一个和 LinuxToy 介绍的这个程序类似的工具。

数据格式部分参考《纯真IP数据库格式详解》以及该网站自带的简略说明。

ipdb 程序库(带命令行)使用截图:

ipdb 命令行使用截图

用于在文本中标注 IP 的 ipmarkup 工具链接开头给了。另外有一个 cip 可以根据情况调用 ipdb 或者 QQWry。

ipdb 解析部分只依赖 Python 3.5+,下载及更新部分会依赖我同一仓库中的 myutils 库。

顺便我也优化了一下 QQWry 模块:一是没必要保留一个低效率的版本,二是既然用 mmap 了,就去掉了所有的 seek 操作,目前大概是线程安全的了。这种跳转来跳转去的二进制格式,就算不用 mmap,也可以用 pread 来操作,免得要维护个当前文件位置,还线程不安全。

Category: python | Tags: python IP地址
12
25
2018
7

Ant Design 彩蛋事件之我见

事情是这样的:一个叫「Ant Design」的大概有挺多人用的前端框架加入了一个彩蛋,在12月25日这天会更改按钮样式并修改提示文字为无意义的消息。

由于使用广泛,此事搞得比较严重,听说有程序员因此被开除,还有不少老板在跟甲方解释。事发之后,作者发布了道歉,并称「这完全是我个人的一意孤行且愚蠢的决定」。

确实很愚蠢,因为当事人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自己为什么「愚蠢」。在程序库中加入未预期的行为,是十分不负责任的表现。

库应当提供机制而非策略,并且具有良好定义的行为。软件中彩蛋这种东西由来已久,为什么这次影响这么大呢?其根本原因不在于它是开源软件,也不在于使用广泛,而是在于——它是库。库能不能提供彩蛋呢?是可以的,只要它是以 opt-in 的形式提供的,并且有文档明确其行为,使用方需要显式启用就没有任何问题。库的作者不需要知道圣诞节还可能在1月,也不需要知道代码是运行在哪个国家,他的职责应当是提供清晰明确的行为,而不是某天给你耍个花招。只有最终面向用户的应用才知道什么样的彩蛋对于它的用户是合适的,所以决定权在于应用。

至于那些在 issue 下边滥骂的人,真是给中国人丢脸唉。

PS: 关于「洋节」,shell909090 有篇文章《关于抵制洋节》。关于阿里巴巴,shell909090 还有篇《最近的阿里月饼事件》。

PPS: 每当国外发生这种令程序员们关注的事件的时候,Internet ArchiveArchive.is 上都有会很多的存档来保留历史,而国内发生这种事件,却并没有多少人去存档。大概有保存意思的人们也只是自私地本地截图保存了吧。

11
24
2018
8

通过 Cloudflare DNS 验证来申请 Let's Encrypt 证书

我本地的 MediaWiki 的证书过期啦,干脆申请个免费证书好了。之所以用 HTTPS,是因为 MediaWiki 不喜欢不加密的 HTTP,会登录不了……

在网上寻找时,发现 certbot 就有 Cloudflare 的插件呢!这下就方便了。首先 pacman -S certbot-dns-cloudflare 装上,然后把自己的 Cloudflare 凭证信息写到一个 ini 文件里:

dns_cloudflare_email = cloudflare@example.com
dns_cloudflare_api_key = 0123456789abcdef0123456789abcdef01234567

就这么两行。保存好,设置好权限,然后就可以申请证书了:

sudo certbot certonly -d 域名列表 --dns-cloudflare --dns-cloudflare-credentials 凭证ini文件路径

稍微回答几个问题,证书就在 /etc/letsencrypt/live 下准备好啦。在 nginx 里配置一下就好了。

然后还要加个 cron 任务来更新证书(dcron 格式):

@weekly         ID=cert-renew   certbot renew -q

这样就大功告成了。

Category: 网络 | Tags: HTTPS Cloudflare TLS
11
19
2018
2

正确地上传至 PyPI 并展示文档

数年过去了,今天经过多次尝试和询问,我终于成功让 nvchecker 的文档以富文件的形式展示在 PyPI 上了!

正确地打包上传命令是这样的:

rm -rf dist && python setup.py sdist && twine check dist/* && twine upload -s dist/*

如果 twine check 不通过,那么修正后重新执行。如果文档包含错误,PyPI 会以纯文本形式展示。

  • 听说要设置 long_description_content_type。好像 Markdown 才要设置的,rst 不用。
  • 听说不支持 # 开头的链接。实际上现在已经支持了。
  • 听说要用 twine,那就用吧。

原来我之前的文档一直没有正确地渲染,是因为有一个标题的「-」少了两个……

关于 PyPI 的资料是挺多的,但是细节不够详细,陈旧信息很多,唉。

Category: python | Tags: python
11
8
2018
8

与 Android 进行 WLAN Direct 连接

首先 iw list 看是否支持。如果支持,那就

iw dev wlan0 interface add p2p0 type __p2pdev

这样其实并不会多出一个叫 p2p0 的网络接口。iw dev 能看到多了个「Unnamed/non-netdev」设备。不执行这个也可以连接上 WLAN Direct,但是当前的 managed Wi-Fi 连接会断掉。执行之后再连接,managed 连接会持续,iw dev 里会有两个 Unnamed,不知道何故。另外这个 type __p2pdev 加上去了我就不知道怎么删除了。试了几个命令,结果搞得内核 oops 了……

然后是 wpa_supplicant 配置文件:

ctrl_interface=/run/wpa_supplicant_p2p
ap_scan=1

device_name=起一个名字
device_type=1-0050F204-1

driver_param=use_p2p_group_interface=1

wpa_supplicant 跑起来。注意这里的接口名还是那个 managed 接口的。

wpa_supplicant -i wlan0 -c p2p_config.conf

然后 wpa_cli 连过去操作:

wpa_cli -p /run/wpa_supplicant_p2p

首先用 p2p_find 开启搜索。这时候对端设备能够看到自己了。使用 p2p_connect 对端MAC pbc go_intent=0 连接,在对端接受连接即可。go_intent=0 是让对方作为 group owner,这样对端 Android 才会提供 DHCP 服务(否则要本地提供了)。

然后就可以给自己添加 IP 地址了。此时是可以用 dhcpcd 的,然而直接跑的话它会抢走默认路由,所以知道地址范围之后手动加一个好了:

ip a add 192.168.49.22/24 dev p2p-wlan0-1

Android 设备的地址是 192.168.49.1。

之后就可以用 adb connect 然后 scrcpy 了。

PS: Android 很喜欢四十几的 IP 段呢。USB 网络共享是 192.168.42.129/24,Wi-Fi 网络共享是 192.168.43.1/24,而 WLAN Direct 是 192.168.49.1/24。不知道蓝牙网络共享是多少呢。

PPS: scrcpy 在我的 XZ2C 上运行完美,但是在 MIUI 10 上需要去开发者选项里开启选项「USB 调试(安全设置)」,否则会是「只读模式」,只能看,所有交互操作无效。

参考资料

Category: 网络 | Tags: linux 网络 Android
10
11
2018
20

获得高精度环形镜子一枚

如图:

高精度环形镜子

这面镜子上边有好几百G数据呢,然而早已读不出来了。

镜子来源于九年前的西数移动硬盘。因为太老了所以坏掉了吧,反正是识别不了了。最近看到 YouTube 上有人各种折腾硬盘,群里又有人拆了好几面镜子出来,所以我把它找出来拆啦。这镜子比我那总也擦不干净的丽塔芙镜子清晰多了呢,就是小了点儿。

拆起来也不难。首先想办法把壳弄开。然后见着螺丝就旋下来,见着贴纸就撕掉。那覆盖一个螺丝孔的小圆片不用撕下来,直接螺丝刀往中间捅,然后把螺丝旋下来就好了。

HDD 拆解中

覆盖磁头的那块金属有两个螺丝,其中一个在洞里。它上边有块形状奇怪的磁铁,照片里吸了很多螺丝的就是了。磁头是直接翻个面,让重力把它拉下来就可以了,我之前以为还有螺丝之类的还弄了好久呢,结果手一翻它自己掉下来了。马达中间那个螺丝很不容易取下,因为整体会跟着转。我是用剪刀卡住它的两个洞才给旋下来的。剩下的手拆就可以了。

HDD 拆解完毕

Category: 硬件 | Tags: 硬件 硬盘 拆解
9
28
2018
20

每次修 Python 代码的 bug 的时候总会想念 Rust

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之前写 Python,老是在实现完一个特性之后,弄出来几个 AttributeError: 'NoneType' object has no attribute 或者 TypeError: list indices must be integers or slices, not str,还有 TypeError: can only concatenate str (not "int") to str 这样的错误。一看就明白自己又是哪里一不小心疏忽了,稍微修一下就好。

后来啊,我遇见了 Rust,整个流程就变了。之前写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通过手动测试来发现这种问题。为了高效、不破坏性地测试,需要控制测试的数据量,需要保证出错的时候相关的数据不会处于某种中间状态。当然在服务器上跑的脚本,我还要来来回回地传更新的脚本,或者弄个本地测试环境。而这一切,可能不过是为了跑一个成功之后再也不会用到的小程序,比如之前分析抓包数据的那次。而在 Rust 里,这些最容易犯的错误,cargo check 一下,编译器基本上能全给你指出来。所以有时候写一些小工具我也用 Rust,虽然写起来慢,但写好就能正常运行,不用反复试错,多好啊!

最近给 Arch Linux 中文社区的自动打包机器人 lilac 增加新特性。结果实现完部署之后,夜里就被 lilac 叫起来修 bug 了,还一下子就是仨……(lilac 很难本地测试,而短暂地服务中断又没多大影响,所以我都是不进行本地测试的。)

第一个 bug 是,与 dict.get 不一样,getattr 是没有默认值的。Python 里这种不一致很多,比如 configparser 里默认值要用关键字参数指定。Rust 遇到类似的情况,就会返回一个 Option。或者如果 API 决定如果不存在就 panic 的话,那么它就会直接返回我要取的值的类型,而不会包一层 Option。而我后边的代码是预期到这里可能取不到那个属性的,所以弄错了就会类型不匹配。

第二个 bug 是局部变量在一个分支上没有初始化。Rust 当然不会允许这种情况了。实际上 C 都不用担心这种问题,编译器会给出警告的,还有一些 linter 可以用。而 Python,很遗憾的是,我所使用的 pyflakes 并没有对此发出警告。我当然知道 pylint 那些。我很讨厌 pylint 和 jslint 这种不区分潜在 bug 和风格问题的 linter。我只需要工具在我可能疏忽的时候提醒我,而不需要它对我的编码风格指指点点,特别是那些指指点点往往是不对的。比如我的文件描述符变量名不叫 fd 难道要叫 fildes?

第三个 bug 是一个可能为 None 的变量我忘了先作 is not None 判断。这段代码如果初写的话我肯定是会注意到的,但是改的时候,只想着如果 pkg 里有冒号我得处理一下,就忘记了根本没有关联的包名的情况。Python 的 None,以及 C 和 C++ 的 NULL、Java 的 null、Lua 和 Ruby 的 nil、JavaScript 的 undefined 和 null,被称作是十亿美元错误,给无数程序员和用户带来了无尽的 bug。幸好这个东西在 Rust 里不存在:表达「没有值」的值没有被作为特殊值存在于几乎所有类型中,而是作为一类类型的可能的值之一。想要使用「正常」的值,就需要显式地进行类型转换,所以不可能被不小心忽略掉。顺便说一下,Go 里也有 nil 这种东西,以至于会出现这种不容易发现的 bug

Python 现在也给出了解决方案:类型注解,提供类似的类型检查。不过检查器是第三方的,也并不十分完善。等我找到机会试用过之后再来写感想啦。

Category: python | Tags: python 编程 编程语言 Rust
9
20
2018
8

永远不要 tail -f 管道

运维同事为了收集日志,配置程序将日志写入一个命名管道。然后他在外边拿 tail -f 去读,结果发生了灵异事件。通过 strace 可以看到,tail 进程读取了日志,但是却并没有再输出来。但是如果不启动输出日志的程序,而是在实例启动之后再进去往管道里写数据,却又是可以立即得到 tail 的输出的。

很奇怪的行为,一群人在那里研究半天,猜测是不是环境变量造成的啊,是不是放后台组执行造成的啊,是不是 XYZ 啊。——典型的「霰弹枪式」除错法

我当时也被带沟里了。于是跑去尝试复现,接着去读 tail 的源码。花了好久才明白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tail -f 的语义首先是 tail 这个词本身——先读文件最末尾的数据(默认是十行),然后再是 -f 选项的语义,即在文件更新时接着读取数据并输出。所以,当程序往里边写日志时,管道写端一直没关闭,tail 就一直读不到文件结束,也就无法确定最后十行是什么。当他们测试的时候,因为使用的是 echo shell 命令,打开文件、写入数据、关闭。这样 tail 一下子就读取到了文件末尾,然后把数据输出来了。接下来就是边读边输出了。

其实这种使用方法本身就很奇怪了,以至于这个执行流是兼容许多系统的 tail 的各种分支里,最最不常规、无可奈何的那一个分支。你都用管道了,cat 一下嘛。如果怕遇到管道被 reopen 的情况,就在 while true 里 cat 就好。

这个事件中,我也是见识了很多人解决问题的奇怪思路:「我猜猜猜。猜对了哦耶,猜错了,哎呀编程好难啊,Linux 系统好难啊……」猜你妹啊!你长的是大脑又不是骰子,用逻辑一步一步地取得结果不好吗!

有一个小游戏——猜数字。比如甲确定一个 1 到 1000 之内的整数,然后乙来猜。每当乙给出一个猜测时,甲回应猜对了,还是过大或者过小。如果乙知道什么叫二进制的话,乙可以保证在十次之内猜中的。

计算机系统和编程世界里,最棒的一点是确定性和逻辑性。虽然经常也不是像上例那样完全确定的,但至少比起人类社会要容易确定得多。特别是在有源码的时候。所以解决问题的路线也很简单,顺着问题的症状一路回溯,确认然后排除那些没有问题的部分,逐步缩小问题所在的范围,直接你看见它。就跟上边的猜数字游戏或者地毯式搜索一样。每一次猜测都是带着排除一部分没有问题的地方而去,而不是明明有证据表明某个地方不可能有问题,你还偏偏怀疑问题在那里,做无用功。

就像调查一个凶案,这些人放着有作案嫌疑的人不管,非要费劲地去调查那些有相当好的不在场证明的人。

Arch Linux 中文社区这边也有很多这种人。出了问题描述不清楚症状。新手嘛,没经验也没学习过如何描述事实,讲不清楚也没什么,引导对方获取截屏、日志,逐步排查问题就好了嘛。可就是有些热心人,喜欢提出自己的猜测。重点是:都不尝试证实猜测是否属实,就急着上解决方案。结果就是,我询问细节事实的消息没人理,求助者试试这个,试试那个,最终问题能否解决,就跟买彩票能否中奖一样,全凭运气。

Category: Linux | Tags: Arch Linux fifo linux 社群
9
16
2018
10

人生苦短,我用 skim

前两天我又看到了基于子序列匹配的字符串过滤工具 fzf 的绚丽效果了。实际上我很早就听说了这个工具,只是懒得动手配置。此次提及,我发现 fzf 已经在官方软件源里了,而我也正好有时间,所以打算试一试。

然后呢,Arch Linux CN 群组里艾穎初提到 skim 这么一个工具。了解了一下,这个就是 Rust 版本的 fzf,并且在 archlinuxcn 源里也有(git 版本,即 skim-git)。这太好了,就是它了!

skim 的操作很简单。文章开头的链接里已经有效果演示了。常用的也就是输入子序列去过滤,然后再输入一个进一步过滤,直到看到想要的。使用 ! 前缀可以反向过滤,^ 匹配开头 $ 匹配结尾。Ctrl-p/n 来上下移动。提示符那里也支持通常的行编辑。

到现在为止,我自行实现了 sk-cd、sk-search-history、sk-vim-mru 三个功能。另外使用了自带的 completion.zsh 文件。由于各种不满意,没有使用自带的 key-bindings.zsh 文件(也就包含 cd 和历史命令搜索功能啦)。

completion.zsh 里目前有两个功能。kill 时通过 ps 补全进程 pid。这个想法很好,以后我可能专门做一个通用的方便 strace 啊 lsof 啊 gdb 啊之类的用。

另一个是遇到两个星号(**)时按 Tab 补全,查找并替换成当前目录下的文件。

我实现的 sk-cd 是从 autojump 取目录列表,然后喂给 skim。于是就成了交互式的 autojump~这是一个我很需要的功能。原来我都是通过 Tab 补全列出可能的项,然后再 Tab 过去选的,有些慢也有些麻烦。

sk-search-history 就是在历史命令里找东西。因为遇到特殊字符时无法正确地加载预览,我并没有开启预览功能。反正找到的命令只会放在命令行上,并不会自动执行的,选错了可以及时取消。

以上两个功能分别绑定到 Alt-s d 和 Alt-s r 上。我使用 Alt-s 作为 skim 快捷键的开头,以便保留 zsh 原本的快捷键,避免冲突,特别是以后可能会有更多功能被加入。我在 Vim 里,也是类似的做法,Alt-q 是 easymotion 的开头快捷键,Alt-d 是 denite 的开头快捷键。

sk-vim-mru 仅仅是个命令了。使用的数据是 mru.vim 的历史记录文件。然后做了两个函数:vim-mru 使用 Vim 编辑文件,vv-mru 使用我自己的 vv 命令在已有的 gVim 里编辑文件。

我做的版本和 skim 自带版本,最大的差别在于,我的版本会尽量使用全部的窗口空间,而 skim 自带的总是会使用 40% 窗口高度。(所以我有个函数用来获取当前光标位置,有需要的可以自己拿去用。)

如果你想用我的配置,可以 wget https://github.com/lilydjwg/dotzsh/raw/master/plugins/sk-tools.zsh 回去,然后 source 一下就好。有需要的话(比如数据来源、键绑定等)可以自行修改。


2018年09月17日更新:我尝试了一下把 sk-search-history 映射到 Ctrl-r 上,然后很快就放弃了。因为 skim 的结果是不可预测的,而默认的 Ctrl-r 的结果是完全可预测的(只要还记得;当然你不能开(那个让我在服务器上误杀过进程的)实时历史共享)。可预测性对提高效率非常关键,因为你不需要中断思维,停下来等结果。

Category: shell | Tags: linux shell zsh Rust
8
4
2018
23

XZ2C: 没有 root 的日子(也还过得去)

现在手机两三年不换新,日子就没法过了!所以我明知没有 root 还是买了 Sony Xperia XZ2 Compact(XZ2C),用于替换之前使用的 Z5C。

嗯,还是 Compact 版本。尤其是尝试在地铁上操作小米 Note 3,结果发现为了避免自己跌倒或者手机被摔地上,我不得不使用嘴唇来点击部分区域的时候,我决定绝不放弃能够安稳地握紧的 Compact 版本了。

啊,我知道有单手模式的!XZ2C 底部那三个虚拟键的位置,向左或右滑,就可以启动了,很方便!然而,最需要此功能的小米 Note 3,使用的是实体触摸按键,中间还是个凹下去的指纹识别,我很难成功启动单手模式。而且由于手机过大,这个动作操作的时候,手只能握住手机的下半部分,重心还是悬在外边,列车适时地颠一下说不定就会脱手而出了。

XZ2C 比 Z5C 重了很多,背面还是弧面的,手感意外地很棒呢。指纹识别在背部,拿在手里的时候倒是很好按,也不会有小米那握不稳的问题。不过你们懂的,放桌面上的时候,不拿起来就按不了。而且双击唤醒屏幕被禁用了(除非已抬起手机,屏幕已显示时间),密码解锁也并不方便。双击唤醒大概还是可以启用的吧,不过 Z5C 拿在手里走路的时候,屏幕经常被会意外点亮不说,还会一不小心就把锁屏时钟给换了样式。所以就不用啦。

这指纹解锁速度比起 Z5C 的侧面那个小的,快了非常多。而且可以配上很好看动画效果啊!就是 Sony 宣传片里的那种,不过它竟然不仅仅是在主屏幕上呈现,在任何应用打开的时候也能出现呢。

哦还有,XZ2C 充电、看视频时都不会像 Z5C 那样烫了~

系统是 Android 8 Oreo。最棒的莫过于通知管理了!之前我一直希望某些不重要的通知出现,但是不要发出声音(比如微信的「加好友」通知),但是只能寄希望于应用本身提供这种设置。现在不用啦,系统通知管理可以直接设置了。而且应用还可以给通知分门别类,然后用户按需要给不同类别的通知不同的设置(比如 Telegram 就能精确到会话)。在通知出现的时候,长按选择「所有类别」打开设置的时候,对应的类别也会闪动一下,不用用户去猜这是哪个类别的通知。

其次是应用图标的长按功能,可以查应用信息,可以访问应用提供的快捷入口,也可以把这些入口添加到主屏幕,或者添加该应用的小部件。而且应用信息里可以直接打开 Google Play 了!我之前都只好去搜索应用名的。在 YouTube 上看到有人直接把应用图标拖到一个控件上就能打开商店,然而我并不知道那是什么应用。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运行很流畅!不只是我以前新手机刚到手的那种流畅,而且装个应用一两秒、开机启动完了我还没反应过来,超出了预期好多!当然并不是说开机刷一下子就完了,而是我没想到 Android 的开机能有这么快。

啊,最后进入正题:没有 root,只能找替代了。

首先是权限管理。Android O 的权限管理已经强大了不少,而且我已经把大部分国内应用转移到小米上了,所以还好吧。

时间显示秒。这个功能,在「系统界面调谐器」里已经有选项了。长按下拉通知出现的齿轮图标,直接它转动起来,然后就可以在「设置」里看到「系统界面调谐器」了。

互联网访问。放弃修补好的 fqrouter,发现现在的主流软件其实也挺不错的。只是偶尔需要手动切换节点了。另外就是 SSRR 这个东西,连接上的时候如果切换节点,有大概率导致网络故障(DNS 解析异常等)。需要重启手机才可解决。

绿色守护。被黑阈取代了。但我发现其实需要黑阈掉的应用也不多。我目前添加到黑阈名单里的有微信、彩云天气、企业微信、Inoreader、形色、高德地图等,基本上都是国产应用。微信一大堆服务在后台跑着,虽然支持 FCM(GCM 升级版),被黑阈干掉之后会收不到新消息(而 Telegram 和 Twitter 什么的好像都能)。

Wi-Fi adb。这个其实开机后接 USB 线,adb tcpip 5555 一下,就可以一直通过网络连接了。黑阈等需要通过 adb 执行命令的应用,也可以自行调用。

「去你大爷的内置浏览器」。现在火狐支持 Custom Tabs 了呢,所以大部分应用都能够调用火狐了。虽然 Custom Tabs 里是不加载扩展的,不过再选择在火狐中打开就可以了,大部分内容都缓存了,再加载一遍也是挺快的。Inoreader 有「webview」、「chrome tab」和「外置浏览器」三种方案,其中「chrome tab」其实就是「Custome Tabs」。Google 自家的大部分应用也会使用「Custom Tabs」,除了「Google 搜索」仍然坚持调用 Chrome,不过它可以设置为在外置浏览器中打开。「新闻与天气」也需要设置为在外置浏览器中打开,不然因为没加载扩展,会有大量广告辣眼睛的。微信当然是无解的,只能在需要时浪费些流量和时间手动选择在浏览器里再开一次了。

五笔输入法。这个之所以和 root 权限有关,是因为之前我都是拿 XPrivacy 禁用输入法的联网能力,所以什么百度啊触宝啊,我都能接受。现在没法断它网了,我自然是不会再用不开源又非系统自带的输入法了,尤其是触宝这种,一联网立马弹出好几个广告的。一开始找到叫「五笔输入法」的试验品。功能很简洁,但不愧是试验品,不能输入中文标点也就算了,一次输入英文还不能超过四个字母……然后想起 trime——rime 在 Android 平台上的版本。使用感受是:我从未经历过如此简单的码表导入!把我的 fcitx 码表导出,然后一行命令调整一下格式就可以了!然后把码表和五笔输入方案推到内部存储设备上,「部署」一下,我终于可以在手机上使用我自己的码表了!

ssh、备份和调试。这个没办法。通过 termux 能很方便地启动个 sshd,但是权限很有限,比如只能只读访问外置 SD 卡。所以我通过 adb 起了一个 dropbear 来同步这些内容。系统分区没办法访问,只能依靠 Google 和 Sony 的在线备份功能了。

啊对了,Sony 的「Xperia 换机助手」真是垃圾啊。首先,很多应用不能带数据迁移。其次,我这里一次传输只能传一项内容!不然就会出现连接错误。好不容易在论坛上找到的方案,一次只传少量数据,所以短信和通讯录什么的都可以过来,小一些的应用也能过来。大的应用就没办法了。

还有些小功能。通话振动。这也是个 Xposed 模块,就是电话接通的时候振动一下。属于锦上添花的功能,没了就没了吧……还有 Xposed Torch 也是。不能长按音量键开手电筒,那就划开通知点按钮好了。微X模块,很好用,但也不是非要不可。

整理下来,因为没有 root 而失去的功能并不是很多,最严重的是没有完整、增量的备份了。其它的,相对于运行流畅所带来的体验提升,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这次我真的是换了手机才知道旧手机已经全面卡顿了……

Category: Android | Tags: Android 手机 SONY

Mastodon | Theme: Aeros 2.0 by TheBuckma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