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3
2019
0

正确的隐藏挂载点的方法

脚本需要挂载文件系统,但是不希望外部看到。正确的做法是:

mount --make-rprivate /

然后该干嘛干嘛。当然如果你不知道在执行之前先调用 unshare 或者等价的系统调用,说明这篇文章不适合你阅读。

错误的做法是在挂载的时候加 --make-private 或者把 / --make-private。这个标志(MS_PRIVATE)的意思是挂载/卸载事件在这里停止传播,而不是这个挂载点的事件是否传播出去。至于为什么需要使用 --make-rprivate(增加了 MS_REC 标志),暂时我还不理解。

这个用法是从 unshare 工具的 strace 结果里挖掘出来的。因为我的目的跟 unshare -m 一样嘛,当然首先想到的是看看它是怎么干的了。你问我为什么不用 unshare -m?你自己写脚本的时候试试看啰?

Category: Linux | Tags: linux 文件系统
3
31
2019
8

迁移系统到 SSD

最近一段时间,不知道是磁盘、缓存相关算法的更新,还是我开的服务太多,又或者是新软件占用内存太高,我的系统越来越卡了,尤其是更新系统的时候(备份系统时也特别卡,然后我用限制内存占用的办法解决了)。我当然知道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机械硬盘的处理能力就那么多,于是经过一些了解和计划之后,还是决定换 SSD 了。

刚才查看了一下历史数据。从去年七八月份起,平均内存使用量从2G多升高到了3G多。大概是火狐更占内存了吧。我都尽量减少内容进程数量了……也可能是 PHP / MediaWiki 的锅,因为使用 SQLite 存储时,经常发生错误也是这段时间的事情。不过也可以理解为由于磁盘负载重导致的。算了不管了。

准备工作

当然首先要去买块 SSD 啦。我买的是 LITEON T11 Plus 512,512GB,800块。实际操作系统得到的空间是 477GiB,因为硬盘产业还在沿用1000进制的单位词头。它比我预期的要小不少呢,不过拿在手里感觉比一般同样大小的电路板要重。

拆开我的 T470p,把空闲接口旁边的螺丝下下来,然后 SSD 标签朝外插进去。我也不清楚这个接口叫什么。插进去之后它是翘起来的,难怪要用螺丝固定。然后用下下来的螺丝固定好,再把机器装好,就好了。启动系统,可以看到 /dev/nvme0n1 设备在了~GNOME 磁盘软件不能读取到 SMART 信息,用 smartctl -a /dev/nvme0n1 命令就好了。

设备没问题了,接下来当然是备份系统啦。

开始迁移

备份妥当之后,我就开始格式化 SSD。计划是 EFI 分区 512M,400G 给我的 Arch Linux,然后剩下 76G 左右的空间预留给我的 Win10。

然后这 400G,首先上一层 LUKS 加密,然后格式化为 btrfs 文件系统。其实我想要 btrfs 很久了,快照、去重、压缩都挺棒的。但是听说它的性能比较差,而我已经在受磁盘 I/O 能力不足的苦了,所以到现在有了 SSD,是时候换 btrfs 了!

其实之前 zfs(zfsonlinux)也是候选项,并且已经在工作本上使用过了。然而最近我的 zfs 备份两度出现问题(磁盘掉线之后 zfs 元数据损坏,导致一整个 zfs 文件系统一写就卡住;近期莫名其妙 rsync 跑着跑着就卡在那里不动了,磁盘也没有什么活动),再加上之前遇到的各种大小问题(ARC 被算进内存使用量中;挂载期间一旦磁盘离线就卡死;克隆出来的文件系统无法摆脱原文件系统;不支持 overlayfs;因为是树外模块所以需要专门准备的支持 zfs 的系统来执行安装),以及 TRIM 支持刚刚才加入,我已经停用 zfs 并将其排除考虑范围了。

然后就是规划子卷。参考了 openSUSE 的方案,最终决定分为这么几个子卷:/, /var/cache, /var/tmp, /var/log, /var/lib/lxc/lxc-debian/rootfs, /var/lib/lxc/lxc-centos6/rootfs, /home/lilydjwg, /home/lilydjwg/.cache。主要考虑的是快照。另外我给 /var/log/journal 和 /var/lib/postgres chattr +C 禁用了 CoW。这样也会禁用压缩,不过本来它们基本上就没什么可压缩的。需要排除的有:我的公开第三方源码和各类大文件用的 /ldata 还是放在机械硬盘上、/var/cache/pacman/pkg 缓存不要、/var/lib/pacman.fs 不用单独放连续的文件里了、/home/lilydjwg/.cache 缓存不要、/home/lilydjwg/.debug 这个 perf top 用的目录会有 libc 的硬链接,rsync 时会失败所以就不要了。

最终的同步命令如下:

sudo systemd-run -p MemoryMax=64M --scope \
  rsync -aviHAXKhPS --inplace --delete --exclude='*~' --one-file-system \
  / /mnt/root --exclude=/var/cache/pacman/pkg --exclude=/home/lilydjwg/.cache \
  --exclude=/var/lib/pacman.fs --exclude=/ldata --exclude=/home/lilydjwg/.debug

同步好之后,重启进入 live 系统再同步一次以保证最新数据也同步好了。然后把部分被排除的目录再同步一下:~/.cache/winetricks 这个以后不一定能够下到、~/.cache/sxiv 都是有效缓存(我有清理)而且生成耗 CPU、/var/lib/pacman 这个是被 --one-file-system 排除掉的。

然后是在 /etc/default/grub 里更新内核命令行 cryptdevice=/dev/disk/by-partlabel/ssd:ssd:allow-discards。这个 allow-discards 会轻微地降低安全性,不过在中国没什么用的。更新 /etc/fstab。

然后还有 /boot 要处理。其实就是把内核和 initrd 复制过去,然后重新安装 grub、生成 grub 配置。位于机械硬盘上的旧文件之后再删掉即可。

重启,使用 fallback 版 initrd 进入系统,开始修复各种问题。

首先是更新默认的 initrd。不过在更新它之前,我要修改一下我自己的 hook。之前这个 hook 里只有 partprobe 我解密之后的机械硬盘分区,因为我在它上边又分了 xfs 和 swap 两个区。现在因为 encrypt hook 解密的是 SSD 上的分区,所以这个机械硬盘上的加密分区的解密也要自己做。其实也很简单,给这个加密分区添加一下文件密钥,然后

cryptsetup open --type=luks --key-file=/etc/keys/hdd.luks /dev/disk/by-partlabel/main main

就可以了。不需要输入两次密码。

/ldata 使用 automount 延迟挂载,所以需要写 ldata.mount 和 ldata.automount 两个文件,然后 enable ldata.automount 那个。不知道写在 /etc/fstab 里是不是也行。然后把机械硬盘里的目录结构调整一下,把原来 /ldata 下的东西上移一级,旧的 / 里的其它东西都放到隐藏的 .oldroot 里去好了。

swap 本来我是保留着的,不过发现这样子我会时不时听到机械硬盘启动了。而且因为机械硬盘启动比较费时,所以系统会卡好一会儿(大概有一两秒)……所以我默认就不开 swap 了,但是 resume hook 还是保留,需要的时候打开 swap 就可以休眠了。这个 resume hook 也是我需要在启动的时候就解密机械硬盘上的加密分区的原因。

加了一个每周运行的 fstrim -v / cron 任务。没有使用 fstrim.timer 是因为它会 trim 所有设备。而我可不希望它去 trim 我挂载的机械硬盘上的 loop 设备,会造成大量碎片的。

还有一些小问题要处理。chattr +i /etc/resolv.conf 以避免 DNS 服务器被不知不觉修改了。我有用 dnsmasq 的所以这个文件不用动。我有一个 MediaWiki 实例的文件是使用 overlayfs 的,它现在挂载提示「failed to verify upper root origin」。后来才发现相关目录上有同步到几个 trusted. 开头的、overlayfs 使用的扩展属性。是它还挂载的时候被同步到的,不知道为什么最后一次同步时没有被清除掉。手动使用 setxattr 删除掉就好了。

rsync 还出了另外几个莫名其妙的问题。我在 /usr/local/sbin 下有个最近新加的文件的执行权限消失了,造成使用它的 systemd 服务失败。另外有个最近被删除的配置文件竟然还在。我不是有指定 --delete 选项吗?火狐缓存的网站图标也都没有了,需要访问之后才会重新出现。~/.cache 下有很多 root 所有的空目录,也许是我哪次忘记 --exclude 它然后又中断才加上?

Wine 有几个文件有几十 KiB 大的 user.wine.sd 扩展属性。太大了以至于 btrfs 里放不下,报「No space left on device」错误。我刚看到时还吓一跳,以为是我的 SSD 满了,仔细一看才发现只是扩展属性写不下而已。

我于是又带 --dry-run 参数同步了一次,确定再没有什么需要的东西被落下。这次 rsync 出现这些问题很是奇怪,不过我没有留日志,加上操作的时候其实是有不少修修改改的,所以就不深究了吧。

修好所有发现的问题,再次重启之后,systemctl status 和 systemctl --user status 没有失败项了~撒花 O(∩_∩)O~

后记

现在我的系统超快的!比如启动时间:

>>> systemd-analyze
Startup finished in 9.257s (firmware) + 1.466s (loader) + 15.110s (kernel) + 6.945s (userspace) = 32.780s 
graphical.target reached after 6.945s in userspace

firmware 和 loader 咱管不了。kernel 那儿包含了我输入密码解密,以及解密和探索机械硬盘上的分区,所以花了些时间。userspace 那里你别看花了好几秒,其实大部分时间都是花在联网上了。不依赖网络的服务在差不多一秒的时间内就全部启动好了。

之后我还要更新备份脚本,因为我用了 --one-file-system 而现在它们在不同的子卷上。再写一下每日快照的脚本,就不用一不小心删错文件啥的都要去备份里找了。

关于写入量,smartctl -a /dev/nvme0n1; sleep 300; smartctl -a /dev/nvme0n1 统计了一下,因为我开了 collectd 收集一些系统数据,每分钟大概会写入 60MiB 的数据。算下来,一年要写 20T 左右。这块 SSD 标称的是 280TBW,也就是可以写 280TB 的数据。这么算起来能用十年,所以就这样吧,不用再优化了。顺便说一下,SMART 信息里的「Data Units Written」数据,乘以 512000 之后是字节数。

就这样啦。最后还要说一句:SSD 超快的!

2
16
2019
4

在 Linux 下整理磁盘碎片

磁盘碎片其实有两种:文件碎了,和空闲空间碎了。使用 FIEMAP 命令可以获取到文件在磁盘(的逻辑地址上)的分布情况。也是 filefrag -v 命令输出的东西。比如我的 pacman.log 就很碎:

Filesystem type is: 58465342
File size of /var/log/pacman.log is 11052443 (2699 blocks of 4096 bytes)
 ext:     logical_offset:        physical_offset: length:   expected: flags:
   0:        0..    2015:  170210423.. 170212438:   2016:
   1:     2016..    2017:  170567879.. 170567880:      2:  170212439:
   2:     2018..    2027:  170569969.. 170569978:     10:  170567881:
   3:     2028..    2030:  170574582.. 170574584:      3:  170569979:
   4:     2031..    2031:  170574631.. 170574631:      1:  170574585:
   5:     2032..    2033:  170592662.. 170592663:      2:  170574632:
....
 123:     2683..    2687:   56903805..  56903809:      5:   56906403:
 124:     2688..    2698:   56903011..  56903021:     11:   56903810: last,eof
/var/log/pacman.log: 125 extents found

整理的办法也很简单,复制一下,基本上就好了。只要剩余空间足够,小文件会变成一整块,大文件也是少数几块。如果非要弄一整块大的,比如我存放 pacman 数据库的那个小文件系统,可以用 fallocate -l 200M pacman.fs2 这样子的命令分配空间,然后把数据 dd 进去(cp 不行,因为它会先截断文件再写入,之前分配的空间就释放掉了)。

介绍完毕,重点来了:怎么找到那些被写得很碎很碎的文件呢?

对每个文件调用 filefrag 肯定太慢了,所以我写了个库和工具 fiemap-rs 直接调用 FIEMAP。它提供两个工具。一个是 fraghist,统计碎片数量分布直方图,用来了解一下某群文件有多碎。另一个是 fragmorethan,用来寻找碎到一定程度的文件。运行起来是这样子的:

/var/log:
# Number of samples = 712
# Min = 1
# Max = 297
#
# Mean = 11.338483146067423
# Standard deviation = 40.138129228003045
# Variance = 1611.0694179238724
#
# Each ∎ is a count of 13
#
  1 ..  31 [ 658 ]: ∎∎∎∎∎∎∎∎∎∎∎∎∎∎∎∎∎∎∎∎∎∎∎∎∎∎∎∎∎∎∎∎∎∎∎∎∎∎∎∎∎∎∎∎∎∎∎∎∎∎
 31 ..  61 [  11 ]:
 61 ..  91 [   9 ]:
 91 .. 121 [  10 ]:
121 .. 151 [   6 ]:
151 .. 181 [   5 ]:
181 .. 211 [   3 ]:
211 .. 241 [   2 ]:
241 .. 271 [   3 ]:
271 .. 301 [   5 ]:
/var/log/journal/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system@xxx.journal: 271
/var/log/journal/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system@xxx.journal: 277
/var/log/journal/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system.journal: 274
/var/log/journal/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system@xxx.journal: 297
/var/log/journal/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system@xxx.journal: 274

我系统上最碎的两群文件是 journal 日志和 python2-carbon 的数据文件。carbon 优化做得挺不好的,明明是预分配的固定大小文件啊,不知道怎么的就弄得很碎了。部分程序的日志(如 pacman、getmail)和火狐的 SQLite 数据库也挺碎的。后边这些我已经处理掉了所以示例输出只好用 journal 的啦。

找到想要整理的过碎的文件之后,复制一下就好啦:

for f in $(<list); do sudo cp -a $f $f.new; sudo mv $f.new $f; done

啊对了,工具的编译方法是,获取源码并安装 Rust 之后,在项目根目录里 cargo build --release 然后就可以在 target/release 下找到新鲜的可执行文件了~顺便说一下,这东西是支持 Android 的哦。

Category: Linux | Tags: linux 文件系统 Rust
3
2
2014
3

FUSE 初体验:Android dedupefs

自打知道 FUSE 以来都觉得亲手写一个 FUSE 文件系统是很好玩的事情,但是因为没好的自己能够很快实现的点子所以一直没动手。前段时间需要从 Android xrecovery 备份中取得一旧版本的应用,才决定动手的,顺便也练习一下很久没怎么用到的 C 语言。至于为什么不用 Python,好像那个 Python 绑定不太稳定的样子,Python 3 版更是如此。而且我也不希望效率太差。

首先介绍一下,所谓的「dedupefs」,就是把 Android xrecovery 的「dedupe」备份格式的数据挂载成文件系统来查看。其实仅仅只是想查看的话,把那个 dedupe 目录下的东东 gcc 一下就可以创建和解开 dedupe 的备份了,只是占用很多磁盘空间而已。

dedupe 的格式很简单,一个文本文件描述文件信息(时间、路径、大小、类型等),一个目录里全是 sha256 命名的文件来存储文件的数据,以便在备份时不同的备份中的相同文件只保存一次。

FUSE 嘛,我好像从来没看到过完整一点的文档,就是官方 API 文档也经常语焉不详。dedupefs 是参考 rofs 写的。dedupefs 也是只读的。

挂载之前,先得把 dedupe 的纯文本格式处理一下。纯文本适合存储和人阅读,但是查询效率低下。我决定用更适合处理纯文本的 Python,把数据存储到 GNU dbm 键值对数据库中,然后 dedupefs 直接读取数据库就好了。(于是顺便学会了在 C 中使用 GNU dbm :-))数据的组织方式如下:

  • d + 文件路径:该目录下的文件名列表
  • f + 文件路径:该文件的信息

这样要读取一个目录下的文件列表就查 d 开头的项,要取得一个文件的信息(stat)或者打开文件,就读 f 开头的。

下边是编码和调试过程中的经验与收获:

  • GNU dbm 没说它是线程安全的,所以它不是线程安全的。但是 FUSE 又是多线程的(调试用的单线程模式我就不玩的),所以读取数据库时要加锁。
  • GNU dbm 查询结果数据是要调用者来 free 的。
  • 因为涉及到二进制数据交换(Python <-> C),所以要注意在结构体声明时围上#pragma pack(push, 1)#pragma pack(pop),以免对齐不一致造成数据错误。
  • valgrind 用来诊断内存访问错误效果非常棒!
  • FUSE 的struct fuse_file_info里有个fh域可以用来存文件描述符,这样就不用像 rofs 那样每次读取都要打开一遍文件了。
  • FUSE 读取用的回调函数传的offset一定要用,要首先lseek(finfo->fh, offset, SEEK_SET);一下,不然指不定读取到什么地方的数据了。
  • FUSE 文件系统可以忽略文件权限,所以自己不在openaccess里判断的话,就可以访问到明明看上去不能访问的文件(这正在我想要的)。
  • du 命令读取文件占用磁盘空间时使用了struct statst_blocks域。如果在 FUSE 程序里不管它的话,那么 du 将总是报告占用了 0 字节的空间……这里的块大小总是 512 字节。

第一次写 FUSE 程序,虽然文档差了一点,但用起来还是挺方便 =w=

哦对了,android-dedupefs 的仓库链接。

Mastodon | Theme: Aeros 2.0 by TheBuckma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