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底火狐将不再支持旧的基于 XUL 的扩展了。火狐53已经不支持 GTK 2 了。每人一只与众不同的火狐的时代行将结束,而生活仍要继续。
使用 ESR 版本只是短暂地续命罢了,stylo 也用不了。正巧ヨイツの賢狼ホロ在 [archlinuxcn] 仓库打包了可以与已有版本共存的 firefox-nightly 包,于是新的旅程开始了。
一开始,我尝试喂给它旧的 profile(复制了一份,然后用 firefox-nightly -no-remote -P
启动)。我原本有64个扩展,结果只有六个还兼容……
不如像之前升级火狐4那样,重练好了。重新取一块干净的画布,从头开始。
结果比预期中的好很多。
首先,新火狐很快。我不想办法关动画了。我不担心开新的窗口耗时了。多进程的架构也使得我不那么害怕单个标签页卡死导致什么也做不了了。不过不知道是进步明显,还是我那几十个XUL扩展太拖累了。
然后,同步很好用。虽然同步的内容有限,但是比手工搬移一些数据好多了,也可以把标签页发送到另外的设备阅读。同步的数据包括:书签,历史,表单自动填充,密码,从AMO安装的扩展(不过只会安装最新稳定版),部分首选项(只是一部分,所以还是有不少需要手动调整)。打开的标签页也可以从另外的设备看到。我同时也在 Android 上登录了同步,这样访问历史可以同步,方便在不同的场景下继续阅读。
不过也有点问题。首先是 tampermonkey 支持同步从URL安装的脚本,但是呢,一开始它没同步过来,我手动安装了。然后它又不知道什么时候同步了一份,于是重复了。删掉重复的,又过了一段时间,同步过来的那份也消失了……
还有一些设置上的调整。about:config 打开,搜索 x-western,改成 sans-serif 字体。剩下的中日韩字体设置,这次我直接在 fontconfig 那边配置了,就不用在火狐里点来点去的了。
安装中文语言包之后([archlinuxcn] 源里有),搜索 locale,把 en-US 改成 zh-CN。
搜索 urlbar,关闭自动填充、双击全选、隐藏 http:// 和 ftp://,地址栏建议数量增加为15,关闭搜索引擎的建议。
定制一下工具栏,使用紧凑布局,把不需要的扔掉,用得少的放进收纳盒里去。RSS 按钮丢最右上角好了。侧栏还是显示左边吧,那按钮也放左边来。
导入旧的书签。开了同步的话,注意一定不要从备份中恢复书签!因为恢复的时候会删掉已有的所有书签,包含移动端书签。导出成 HTML 再导入就会合并了。
打开 InoReader 设置界面,把 InoReader 添加为RSS阅读器。
最后就是各种扩展了。许多扩展没有迁移到 Web Extensions,但是一些还是有替代方案的。具体可以看这个表格。然后是配置这些扩展,包含各种扩展数据的导入。
还有很多扩展没有替代品,那也只能放弃了。有些扩展目前是不可能在 Web Extensions 上实现的。至于 UI,算了,接受现实吧。其实 nightly 的 GTK 3 界面做得比最开始的版本已经好了很多。
哦对了,我还换了个轻量级主题。之前使用的 White Lily,已经下架很久了。这次我换了这个,明快简洁,挺好看的。
具体扩展的介绍,我单独写了一篇。
在导入网易云音乐的播放列表(我没有登录)的时候,我还发现一个事儿:火狐52的 devtools 有 bug,并不会显示 localStorage……
总体感受,忍痛割爱之后,又是一片新天地。nightly 确实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