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21
2016
16

当 SSD 坏掉之后

某天,我注意到系统日志中有如下报错:

ata2.00: exception Emask 0x0 SAct 0x80 SErr 0x0 action 0x0
ata2.00: irq_stat 0x40000008
ata2.00: failed command: READ FPDMA QUEUED
ata2.00: cmd 60/18:38:64:ad:96/00:00:00:00:00/40 tag 7 ncq 12288 in
         res 41/40:00:64:ad:96/00:00:00:00:00/00 Emask 0x409 (media error) <F>
ata2.00: status: { DRDY ERR }
ata2.00: error: { UNC }
ata2.00: configured for UDMA/133
sd 1:0:0:0: [sdb] tag#7 UNKNOWN(0x2003) Result: hostbyte=0x00 driverbyte=0x08
sd 1:0:0:0: [sdb] tag#7 Sense Key : 0x3 [current] [descriptor] 
sd 1:0:0:0: [sdb] tag#7 ASC=0x11 ASCQ=0x4 
sd 1:0:0:0: [sdb] tag#7 CDB: opcode=0x28 28 00 00 96 ad 64 00 00 18 00
blk_update_request: I/O error, dev sdb, sector 9874788
bcache: bch_count_io_errors() sdb1: IO error on reading dirty data from cache, recovering
ata2: EH complete

啊,看来我的 SSD 要坏掉了么?!拿 bcache-status 看了一下状态,已经500多个报错了,但是我并没有遇到什么问题。看了一下 SSD 的 SMART 信息,也是500多个报错。这种报错出现已经有几天了,但是似乎影响并不大?SMART 报告也说「状况正常」。那就等有时间再处理好了,先把 bcache 缓存策略从「writeback」改成「writethrough」好了。我当时是这么想的。

出事的 SSD 是笔记本自带的,16G,被我用作缓存了。使用的是 bcache,一年之前我写文章讲过的。没想到刚刚一年,就开始出问题了。

过了一两天之后。我正上班中,同步 MediaWiki 数据时发现自己的机器又连不上了。我起初以为是网络问题,因为我记得很清楚我的机器是开着的。但是过了一会儿它还是不能访问。我 ping 了一下,却发现是通的!登陆到我作为路由器的树莓派上却发现,网络是正常的。能 ping 通笔记本,但是从树莓派上也 ssh 不了,访问 nginx 也没回应。所以笔记本还在线,但是系统出问题了。奇怪的是,访问另一端口上我用 Tornado 写的 Web 程序时却是正常的。

终于等到了下班。回到家里之后就听见笔记本风扇呼呼地响着。赶紧打开查看。htop 显示 journald 正在使用 CPU。于是去看 journald 日志,心里顿时凉了半截:日志只记录到上午,但满是上边那样的 SSD 报错。进一步的检查发现,/ 分区已经被挂载为只读,syslog-ng 日志比 journald 日志记录了更多的报错。火狐已经不知道什么时候挂掉了,并且启动不了。sudo 还是好的,但是运行 zsh 时会段错误。运行 bash 的话,会报一点错,可以看到有些文件已经变成无意义的数据了。bash 能启动,但是很奇怪的是,输入不了字符 e……想起还装了 dash,于是用这个连最基本的补全都没有的 shell,配合还没有挂掉的连着 VPS 的 mosh 上的 IRC 上网友们的帮助,尝试禁用 SSD 缓存。

结果是失败了。关于 bcache 有些资料与我看到的情况并不一致。重启会报一些错,然后我进入了 initramfs 里的 shell,尝试禁用 SSD,依旧失败中,脏数据写不回去,所以禁用不了缓存……不过看到了缓存中脏数据只有几百K。当然单位是什么我就不知道了……

放弃。又一天,我改从救援系统进入。记得有个工具能把普通分区转成 bcache。手机上网找到了,blocks。但是它并不能把 bcache 转回来。好在是开源项目,我读了一下代码,结合别人的说法,结论是:把普通分区转为 bcache,只要把分区缩小,在起始处空出一点空间,然后写入 bcache 的超级块就可以了。于是反过来,只要跳过 bcache 的超级块来读,就可以读到原来的分区数据了。

但是,bcache 超级块有多大呢?不知道。不过之前看到过一个扫数据的脚本,用类似的办法找一下分区数据的位置好了:

for i in {1..20}; do dd if=/dev/sda2 skip=$i | file -; done

file 显示在第8块的地方发现了「LUKS encrypted file」。这就是我要找的文件系统了!

为保险起见,先读读看。使用 losetup 把 /dev/sda2 映射成只读的 loop 设备,但是跳过开头的 8192 字节(dd 的块是 512 字节一个)。然后用 cryptsetup 解密。解密成功了。只读挂载解密之后的 ext4 文件系统。挂载成功了。看了一下内核日志,没有报错,没有警告。chroot 进去,正常,没有段错误,配置文件没有变成无意义的乱码。一切进行得好顺利!损坏程度比我以为的要轻不少呢!

为了确认损坏情况,我进行了一次模拟备份,也就是 rsync 的「--dry-run」选项。这样与最近的一次备份作比较,看看差异。结果很乐观,rsync 只报了十来个 I/O 错误。不过这也说明文件系统还是有问题的。

又一天。开始恢复系统了。还是从救援系统进入。进入 gdisk,删除原来的 sda2 分区,新建一个小了 8192 字节的分区。经验表明这样子删掉再重建分区表是没有问题的。也确实没出什么问题。不带 bcache 的文件系统出来了。解密之,然后使用 fsck 修复。修复过程中,fsck 问了我一大堆是不是要修复的问题。修复完毕之后,更改内核选项以便适应新的分区表,重启。

一切正常。不过根据之前 rsync 和修复过程中提到的文件名,去看了一下那些文件。都是最近更新系统时的一些 Python 文件。有一些文件消失了,另一些文件的权限和类型变得很奇怪。删掉,重装安装对应的软件包。完事了~不过没有了 SSD 缓存,能够感觉到有些操作会慢不少。

这 SSD 也真容易坏啊。刚刚一年呢。而且坏的过程很快,预警期只有几天。现在 SMART 报告已经出现过1000多个错误了,但整体评估还是「磁盘状况正常」……

好在我用的都是自由软件,虽然可能找遍整个互联网都没有个说法,但是还有实现它们的源码可以阅读,可以自己去思考解决方案。当然啦,就算这个 bcache 完全坏掉了,我也不需要太惊慌,因为我有备份嘛,更麻烦,但最多只损失几天的数据,不会突然之间什么都没有了。

Category: Linux | Tags: linux 数据恢复 bcache SSD
2
28
2012
8

拯救分区表

今天,因为弄错了磁盘顺序,不小心把移动硬盘的前 40M 左右的数据覆盖掉了。所幸发现的时候移动硬盘还接在电脑上,除了第一个分区外,后边的还可以正常挂载和读取,这说明内核还记得分区表。但是fdisk已经读不到 MBR 了。

怎么办呢?我不想把几百 G 的数据拷一遍,而且理论上肯定是能够把分区表给完整的找回来的——内核不是还记得么?上网只搜到/proc/partitions这个文件,其中的内容如下:

major minor  #blocks  name

   8        0  312571224 sda
   8        1   52436128 sda1
   8        2   52428800 sda2
   8        3          1 sda3
   8        5     512000 sda5
   8        6   41943040 sda6
   8        7  161281024 sda7
   8        8    3964928 sda8
  11        0    1048575 sr0
   7        0      71680 loop0
   8       16  312571224 sdb
   8       17    1048576 sdb1
   8       18  209715200 sdb2
   8       19   10485760 sdb3
   8       20   91320320 sdb4

只有分区的大小信息,而且单位是。我按移动硬盘的大小推算了下,这里的块大小是1KiB(关于块大小,真够混乱的。ls默认的也是 1K,但是dd却是 512B)。

光知道了块大小不行啊。我先试了试著名的 testdisk 工具。它搜索了好久,最终只找到了两个分区,于是被我否决了。又继续找分区的更多信息。/proc下看完了,我又去不怎么了解的/sys下看,发现其下有个block目录,里面正是系统已经识别的块设备!

进到出事故的sdb下,再进入sdb1ls一下,看到sizestart都在呢!cat出来各是一个整数。经过一番猜测和计算,可以确定其单位是512B,也就是一个扇区

好了,可以开始重建分区表了。当然,我可不想手工去算和写那64字节的二进制数据。试了试 Arch 安装时所用的cfdisk。它有基于文本的图形化界面,比较友好。可是新建分区时才发现只能输入以1000进制MB为单位的大小,而我需要分毫不差的按原大小分区。只好退出,试试文本交互的fdisk。在不断地按m键查看帮助的情况下,终于把分区重建好了: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b1            2048     2099199     1048576   83  Linux
/dev/sdb2         2099200   421529599   209715200   83  Linux
/dev/sdb3       421529600   442501119    10485760   83  Linux
/dev/sdb4       442501120   625141760    91320320+   7  HPFS/NTFS/exFAT

前面几个的大小比较整,我是按+1G等这样输入的。这里要注意下的是,G, M, K等单位是1024进制,而GB, MB, KB等单位是1000进制。最后那个给 Windows 留的 NTFS 分区不知道为什么并不是在磁盘的最后一个扇区结束的,我输入的是/sys/block/sdb/sdb4/size里写的大小。

p查看并确认分区表正确后,按w写入。然后使用partprobe命令通知内核更新分区表信息。

这步做完后,后边的三个分区就安全了。第一个分区是一些启动文件,我已经打算重新弄一遍了。实际上fsck.ext2跑完后也只是在lost+found里出现了一堆垃圾文件。mkfs.ext2重新格式化,却在安装 grub2 时遇到了问题。大致的错误信息是这样的:

/dev/sdb appears to contain a iso9660 filesystem which isn't known to reserve space for DOS-style boot.  Installing GRUB there could result in FILESYSTEM DESTRUCTION if valuable data is overwritten by grub-setup (--skip-fs-probe disables this check, use at your own risk)

中文消息是:

/dev/sda 中似乎包含一个不为 DOS 引导保留空间的 iso9660 文件系统。在此处安装 GRUB 可能导致 grub-setup 覆盖重要数据从而损坏文件系统(--skip-fs-probe 参数可以禁用这个检查,使用该选项风险自负)

这个「iso9660」文件系统就是我误dd过去的。使用grub-setup并加上--skip-fs-probe参数后依旧出错:

warn: Attempting to install GRUB to a disk with multiple partition labels or both partition label and filesystem.
error: embedding is not possible, but this is required for cross-disk install.

中文消息是:

警告:正在试图将 GRUB 安装至有多个分区标签的磁盘,或同时有分区标签和文件系统的磁盘。这样的操作尚未被支持。
错误:无法嵌入,但在跨盘安装时是必须的

加上--force参数也没有用。我尝试消除前446字节的数据,亦没有用。后来想起在使用fdisk分区时,第一分区的起始扇区必须大于等于2048。难道是这些扇区中的内容影响了 grub2 的安装?head -c 1024 > a然后用 bviplus 查看,发现果然如此,都看到那个已经不完整的 iso9660 文件系统的卷标了。果然给它 dd 掉:

sudo dd if=/dev/zero of=/dev/sdb seek=1 count=2047 bs=1b

再次尝试安装,一切顺利!

Category: Linux | Tags: linux 失误 数据恢复

Mastodon | Theme: Aeros 2.0 by TheBuckma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