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3
2024
12

使用 atuin 管理 shell 命令历史

atuin 是最近在群里看到的工具。功能和我自己用 skim 糊的脚本一样,搜索并执行 shell 的命令历史用的。但是,它的数据存储使用的是 SQLite3,并且它是使用 Rust 编程语言编写的。于是事情有了一些好的变化。

首先,因为 atuin 并不像 Web 服务那样,会持续打开并操作数据库,所以 SQLite3 并发容易报错的问题并不需要担心。而 atuin 会记录执行时间、耗时、工作目录和退出码等信息。更多的元信息,能给之后的搜索和分析提供更多帮助。

其次,因为搜索走的数据库查询,因此并不需要像我用 skim 那样,每次把全部历史加载到内存。这样就可以保留更多的历史记录而不用怕越用越慢了。不知道 SQLite3 的搜索功能效率如何,但我几万条记录,已经可以明显感觉到加载耗时的差异了。

最后,它是 Rust 写的——这点很重要,因为这大大地方便了我对它进行修改(而不像某 Zig 写的工具,我翻了半天文档都没改对最后只好放弃了)。

当然,让我没多犹豫就决定尝试 atuin 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独立于 shell 原本的历史记录功能,并不会取而代之。所以它要是不合我意,我只要把它删掉就好了,原本的历史记录丝毫不受影响。

于是我到现在已经用半个月了,结果非常满意。不过也已经对它做了好多修改了。比较重要的如下:

  1. 支持 Shift+Del 键删除记录。有时候会不小心打错命令。这种命令记在历史里时不时被翻出来,不但占用显示空间,还容易不小心选错然后相同的错误又犯一遍,甚至因为没看清命令细节而不小心删掉好多文件(还好我有快照)。atuin 的作者最近也加了删除功能,但是是在另一个界面操作,对于我这种经常在找命令的时候要删除多条命令的用法来说,不光麻烦,而且上下文切换的代价很大,会忘记自己原本是要干什么的。

  2. 精确匹配模式,这是 skim 的叫法。你叫它多子字符串匹配也行。自从 fzf 流行以来,大家都迷上了子序列匹配的所谓「模糊匹配(fuzzy match)」。但是我不喜欢这种匹配方法,会给出太多不相关的结果,加大脑力负担。真正好的模糊匹配是 agrep 那种基于编辑距离的算法,打错点字没关系那种。所以我给 atuin 也加上了精确匹配模式,同时还提升了查询性能呢。

  3. 反转 UI 的 --invert 命令行选项。像我之前使用 skim 那样,当光标位于终端窗口的上半部分时,我希望我搜索时打字的地方在上方;而当光标来到终端窗口的下半部分时,搜索时光标也放下边。这样关注的焦点就不会跳很远,有连贯性,节省认知脑力。atuin 本身有反转 UI 的功能,但是是写在配置文件里的,而我需要视情况决定要不要反转 UI,所以还是得加个命令行选项。

  4. 更改了选中项的颜色。atuin 原本用的是红色,我总觉得是哪里有报错……

还有些不太重要的修改,可以来我的分支查看:https://github.com/lilydjwg/atuin/commits/lilydjwg。注意这个分支我会经常 rebase 的。

另外我修改过的 zsh 插件在 https://github.com/lilydjwg/dotzsh/blob/master/plugins/atuin.zsh

值得一提的是,atuin 还支持同步。同步的数据本身是加密的,但是还是会泄露一堆诸如什么时候在跑命令之类的元数据,所以我自己跑了个服务。服务很好跑,但是同步似乎有些问题。我两个系统,两边都导入了之前的历史记录并同步,但是后同步的那个系统上的历史,很难被同步过去。甚至 atuin 发现本地比远程多,就从最新开始慢慢上传,直到两边一样多;如果远程比本地多,那就把远程的删掉一些(我也不知道它删了哪些,我是看到访问日志里巨量的 DELETE 请求才意识到问题的)。总之经过我不懈地反复运行,最终它只比远程多几条记录了,并且绝大部分历史记录已经两边都有了。我猜它可能没想到我会从不同的系统上同步已有且已分歧的数据吧……

Category: shell | Tags: linux shell Rust zsh atuin
9
16
2018
10

人生苦短,我用 skim

前两天我又看到了基于子序列匹配的字符串过滤工具 fzf 的绚丽效果了。实际上我很早就听说了这个工具,只是懒得动手配置。此次提及,我发现 fzf 已经在官方软件源里了,而我也正好有时间,所以打算试一试。

然后呢,Arch Linux CN 群组里艾穎初提到 skim 这么一个工具。了解了一下,这个就是 Rust 版本的 fzf,并且在 archlinuxcn 源里也有(git 版本,即 skim-git)。这太好了,就是它了!

skim 的操作很简单。文章开头的链接里已经有效果演示了。常用的也就是输入子序列去过滤,然后再输入一个进一步过滤,直到看到想要的。使用 ! 前缀可以反向过滤,^ 匹配开头 $ 匹配结尾。Ctrl-p/n 来上下移动。提示符那里也支持通常的行编辑。

到现在为止,我自行实现了 sk-cd、sk-search-history、sk-vim-mru 三个功能。另外使用了自带的 completion.zsh 文件。由于各种不满意,没有使用自带的 key-bindings.zsh 文件(也就包含 cd 和历史命令搜索功能啦)。

completion.zsh 里目前有两个功能。kill 时通过 ps 补全进程 pid。这个想法很好,以后我可能专门做一个通用的方便 strace 啊 lsof 啊 gdb 啊之类的用。

另一个是遇到两个星号(**)时按 Tab 补全,查找并替换成当前目录下的文件。

我实现的 sk-cd 是从 autojump 取目录列表,然后喂给 skim。于是就成了交互式的 autojump~这是一个我很需要的功能。原来我都是通过 Tab 补全列出可能的项,然后再 Tab 过去选的,有些慢也有些麻烦。

sk-search-history 就是在历史命令里找东西。因为遇到特殊字符时无法正确地加载预览,我并没有开启预览功能。反正找到的命令只会放在命令行上,并不会自动执行的,选错了可以及时取消。

以上两个功能分别绑定到 Alt-s d 和 Alt-s r 上。我使用 Alt-s 作为 skim 快捷键的开头,以便保留 zsh 原本的快捷键,避免冲突,特别是以后可能会有更多功能被加入。我在 Vim 里,也是类似的做法,Alt-q 是 easymotion 的开头快捷键,Alt-d 是 denite 的开头快捷键。

sk-vim-mru 仅仅是个命令了。使用的数据是 mru.vim 的历史记录文件。然后做了两个函数:vim-mru 使用 Vim 编辑文件,vv-mru 使用我自己的 vv 命令在已有的 gVim 里编辑文件。

我做的版本和 skim 自带版本,最大的差别在于,我的版本会尽量使用全部的窗口空间,而 skim 自带的总是会使用 40% 窗口高度。(所以我有个函数用来获取当前光标位置,有需要的可以自己拿去用。)

如果你想用我的配置,可以 wget https://github.com/lilydjwg/dotzsh/raw/master/plugins/sk-tools.zsh 回去,然后 source 一下就好。有需要的话(比如数据来源、键绑定等)可以自行修改。


2018年09月17日更新:我尝试了一下把 sk-search-history 映射到 Ctrl-r 上,然后很快就放弃了。因为 skim 的结果是不可预测的,而默认的 Ctrl-r 的结果是完全可预测的(只要还记得;当然你不能开(那个让我在服务器上误杀过进程的)实时历史共享)。可预测性对提高效率非常关键,因为你不需要中断思维,停下来等结果。

Category: shell | Tags: linux shell zsh Rust
3
14
2017
22

我的 zsh 提示符

这是我用了多年的 zsh 提示符。

My zsh prompt

右提示符比较简单,先说。

首先,这个右提示符是 zsh 才支持的,不是 hack 左提示符来的哦。

我的右提示符显示的是(提示符打印出来时的)时间。在有后台任务时,会在左边以黄色显示出后台任务的数量,增加些许后台默默工作的进程的存在感啦。

截图中可以看到,只有最后一行才显示了右提示符(以至于我截图都得 hack 一下)。我使用了setopt transient_rprompt,这样 zsh 会清掉旧的右提示符,就不会影响复制了。以前每次复制时都带上一堆空格然后几个时间,折行之后根本没法看,后来才发现体贴的 zsh 已经有这么个选择了。

另外,在输入命令到右提示符时,右提示符会自动消失,以免和命令混淆。都说了很体贴的哦~

左边,是一个两行的提示符。之所以做成两行,是为了保持命令的起始位置不会因为提示符的长度变化而变化,每次输入新命令的时候,光标都在同一列,易读好找。我就不明白,那些坚持 bash 默认提示符的人是怎么坚持下来的,用着用着不知道自己光标去哪里了……对了,zsh 在输出提示符时,会保证它从终端最左边那一列开始输出。如果上一行不完整,zsh 会打印一个反色的「%」来表示(截图里 ^C 那里就有一个)。

蓝色「>>> 」是学 Python 的,但是使用了蓝色以免和 Python 混淆。如果是 root 用户,则显示红色的「### 」以警示。这个比较刺眼,所以就尽量不用 root 跑 shell 啦。

第一行开头是命令序号,就是历史记录里有多少条命令。每执行一条命令它就会加一,空行或者 Ctrl-C 放弃的不算。其实没什么用的样子。

然后是一个用于标识不同机器的名字。比如这里 lilywork 表示我正在我的工作机上。我家里那个系统里不会显示这个。这个信息可以通过ZSH_PS_HOST变量来设置,比如一般可以设置成$(hostname)。GitLab 之前的提示符里大概没有这个吧。

再就是最后一条命令的状态码($?)。如果命令成功就不显示,否则显示一个红色的数字,以提示上条命令出错了。所以说了嘛,我没法理解坚持使用 bash 及其默认提示符的人……

然后是缩短过的当前目录。~tmp是我的临时目录,有名字(hash -d tmp=....)的。但是它不会缩短中间路径的名字,反正我在它下边写命令,不用担心路径太长。不过我不建议深入探索 nodejs 的模块树,显示好几行的路径并不好看的。

最后一项又是可选的,git 当前分支。这个功能是我自己写的,不是 zsh 自带的那个,是异步显示的哦~忙着干活呢,不能在这种小事上浪费时间、中断思绪嘛。并且还可以通过设置来排除一些目录,比如访问特别慢的远程目录,比如已经死掉很久的 Wuala。

显示的信息不多,也一点都不华丽,但十分有用呢。

介绍完毕,提示符的定义我这里就不写啦。代码都在这里:https://github.com/lilydjwg/dotzsh

Category: shell | Tags: zsh linux
6
17
2016
7

Linux 作业控制实践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子的。

有一个非常常用的调试工具叫 strace。输出的信息是纯文本,一大片看起来累。在 Vim 里可以给它高亮一下,就好看多了。再加上各种搜索、清理,以及非常赞的 mark.vim 插件,用起来就舒服多了!

然而我并不想每次都让 strace 写到文件里然后再拿 Vim 去读,因为还得记着清理那些文件。如果数据量不大的话,直接通过管道传给 Vim 多好。

于是有了如下 zsh 函数:

(( $+commands[strace] )) && strace () { (command strace "$@" 3>&1 1>&2 2>&3) | vim -R - }

效果是达到了,但是这样子要中断 strace 的话,得去另一个终端里去 kill。按 Ctrl-C 的话,SIGINT 也会被发给 Vim,导致 Vim 显示空白。

所以嘛,得把 Vim 放到一个单独的进程组里,这样就不会在 Ctrl-C 的时候收到 SIGINT 了。但是,Vim 还得用终端啊。

一开始,我用自制的 expect.py 模块,给 Vim 分配了一个新的终端。这样子 Ctrl-C 好用了。然后我发现 Ctrl-Z 不好用了……

Ctrl-Z 还是挺方便的功能,临时需要执行个命令,不用开新的 shell(以及 ssh),直接按一下 Ctrl-Z,完事之后再回来,多好啊!就跟 zsh 的 Alt-q 一样方便好用呢。

于是就想还是不开 pty 了。直接子进程放新组里跑。这样 Vim 在尝试向终端输出时会收到 SIGTTOU 信号,因为它不是前台进程组。找了一下,用 tcsetpgrp 就可以把指定进程组放到前台了。然后发个 SIGCONT 让可能已经停下来了的 Vim 继续。

然后,当 Vim 收到 SIGTSTP 而停止的时候,我的程序该怎么知道呢?搜了一下,原来这种情况下也会收到 SIGCHLD 的!我以前一直以为只有子进程退出才会收到 SIGCHLD 啊……然后是一个关于 SIGCHLD 的坑,之前在 pssh 里看到过的,这次没有及时想到:不给 SIGCHLD 注册信号处理器时是收不到 SIGCHLD 的!不过诡异的是,我的这个程序有时却能够收到——在我使用 strace 跟踪它的时候……

于是,当 Vim 收到 SIGTSTP 时,把我们自己设置成前台进程组,然后给自己发一个 SIGTSTP 也停下来好了。令人意外的是,后台进程在调用 tcsetpgrp 时竟然也会收到 SIGTTOU。不过没关系,忽略掉就好了。

当用户 fg 时,就再把 Vim 设置成前台进程,并给它一个 SIGCONT 让它继续就好了。

最终的成品 vimtrace 在这里我的 zsh 配置是这样子的:

if (( $+commands[vimtrace] )); then
  (( $+commands[strace] )) && alias strace='vimtrace strace'
  (( $+commands[ltrace] )) && alias ltrace='vimtrace ltrace'
else
  (( $+commands[strace] )) && strace () { (command strace "$@" 3>&1 1>&2 2>&3) | vim -R - }
  (( $+commands[ltrace] )) && ltrace () { (command ltrace "$@" 3>&1 1>&2 2>&3) | vim -R - }
fi

后记:

strace 有时候还是会改变进程的行为的。这种时候更适合用 sysdig。Arch 刚刚更新的 sysdig 版本已经修正了崩溃的问题了~不过 Vim 对 sysdig 的输出就不像 strace 那样有好看的语法着色了。

其实我当时用 systemtap 来看信号发送情况更方便一些。不过那个需要内核调试符号,几百M的东西,装起来累啊……

Category: Linux | Tags: linux 终端 Python zsh
7
26
2015
1

一个简单的 zsh 模块

曾经,我让 Awesome 收养孤儿进程,以保持一个清晰的进程树。后来我又想让 zsh 也做这个 prctl 系统调用,免得子进程 fork 之后跑太远。比如 Wine 跑起来就好多个服务进程,如果不能把它们全部关掉的话,再启动另一个版本的 Wine 会出问题的。而当我启动好些个不同版本的 Wine 环境之后,只看到 Awesome 下边挂了一堆 Wine 的进程,却不知道哪些属于哪个 Wine 环境的了。

zsh 本身并不支持做这个调用,不过如同 Python 和 Lua 一样,zsh 也可以通过共享库来扩展功能。不同的是,zsh 模块是没有文档的……好在 zsh 源码里提供了一个 example 示例模块。把它改改就有了以下代码:

把这两个文档保存到 zsh 源码目录的Src/Modules下,可能还需要编辑一下config.modules文件,然后编译就可得 subreap.so 文件。把这个文件放到/usr/lib/zsh/$ZSH_VERSION/zsh/subreap.so然后就可以用了:

zmodload zsh/subreap
subreap

模块加载之后,多了个subreap内建命令。不带参数即调用prctl(PR_SET_CHILD_SUBREAPER, 1),这样不管其子进程怎么 fork,都会在此 zsh 的进程树之下。使用subreap -u来取消这个设置。

如果你不想编译而又是 Linux 64 位系统,可以试试我编译好的版本:下载地址, 签名, SHA1: 09eb1cc9ebf6ec1e681641c0a60f57425cbb1e8c。

Category: Linux | Tags: linux zsh C代码
2
19
2014
3

zsh 异步生成提示符

为什么要异步?当然是因为慢了。比如 Arch 核心仓库 git 版挺大的,第一次进去时显示个 git 分支名要等好一会儿。今天在 zsh-users 列表中看到 Bart Schaefer 给出了一个使用 coprocess 的解决方案,眼前一亮,立即照葫芦画瓢给自己的 zsh 用上了。以下是整个提示符设置部分的代码:

if [[ -n $commands[git] ]]; then
  _nogit_dir=()
  for p in $nogit_dir; do
    [[ -d $p ]] && _nogit_dir+=$(realpath $p)
  done
  unset p

  typeset -g _current_branch= vcs_info_fd=
  zmodload zsh/zselect 2>/dev/null

  _vcs_update_info () {
    eval $(read -rE -u$1)
    zle -F $1
    exec {1}>&-
    zle reset-prompt
  }

  _set_current_branch () {
    cwd=$(pwd -P)
    for p in $_nogit_dir; do
      if [[ $cwd == $p* ]]; then
        return
      fi
    done

    setopt localoptions no_monitor
    coproc {
      _br=$(git branch --no-color 2>/dev/null)
      if [[ $? -eq 0 ]]; then
        _current_branch=$(echo $_br|awk '{if($1 == "*"){print "%{\x1b[33m%} (" substr($0, 3) ")"}}')
      fi
      # always gives something for reading, or _vcs_update_info won't be
      # called, fd not closed
      typeset -p _current_branch
    }
    disown %{\ _br
    exec {vcs_info_fd}<&p
    # wait 0.1 seconds before showing up to avoid unnecessary double update
    # precmd functions are called *after* prompt is expanded, and we can't call
    # zle reset-prompt outside zle, so turn to zselect
    zselect -r -t 10 $vcs_info_fd 2>/dev/null
    zle -F $vcs_info_fd _vcs_update_info
  }

  typeset -gaU precmd_functions
  precmd_functions+=_set_current_branch
  setopt PROMPT_SUBST
fi

[[ -n $ZSH_PS_HOST && $ZSH_PS_HOST != \(*\)\  ]] && ZSH_PS_HOST="($ZSH_PS_HOST) "

E=$'\x1b'
PS1="%{${E}[2m%}%h $ZSH_PS_HOST%(?..%{${E}[1;31m%}%?%{${E}[0m%} )%{${E}[32m%}%~\$_current_branch
%(!.%{${E}[0;31m%}###.%{${E}[1;34m%}>>>)%{${E}[0m%} "

比较坑的是使用chpwd_functions的话只能在目录改变时显示一次,再随便执行个什么命令分支提示就没了。又想到目录不改变的时候分支也可以变化(切换分支了嘛),所以使用precmd_functions,每次显示提示符前(单纯的重绘除外)都执行一次。另外,为了避免每次显示提示符时都明显地分为两步干扰视线,所以在那个_set_current_branch函数里等了 0.1 秒,超时才会不管分支名显示先继续了。

2014年2月24日更新:注意,直到 zsh 5.0.5(就是当前最新版本)有个 bug,在显示提示符之后、用户输入之前,上述代码会经常出现「忙等待」的情况浪费 CPU。这里有个补丁可以修复。

Category: shell | Tags: linux Git zsh
11
14
2013
4

zsh 按 shell 参数移动

很早以前,我就想,在命令比较长的时候,M-fM-b按单词移动太慢了,特别是遇到长的 URL 或者文件名的时候。用鼠标吧,选择文本又比较麻烦了。所以很希望按 shell 参数来移动的功能,甚至尝试自己写过,但是因为对 zsh 了解太少,终究移动不正常。

昨天夜读 zsh 手册时才发现,原来,我曾见过这个功能的背影。

文档 26.6.1 节(「User Contributions」->「ZLE Functions」->「Widgets」)第一个,讲的是「bash-style word functions」。之前我也在哪里看到过,但是不知道其实这家伙支持好几种风格。使用以下配置就可以把 ZLE 里原来的「单词」概念变成 shell 解析出来的参数了:

autoload -Uz select-word-style
select-word-style shell

但是,我不想替换掉默认的,而是使用另外的键来这样子移动。研究了下代码,最终弄出来了:

# move by shell word {{{2
zsh-word-movement () {
  # see select-word-style for more
  local -a word_functions
  local f

  word_functions=(backward-kill-word backward-word
    capitalize-word down-case-word
    forward-word kill-word
    transpose-words up-case-word)

  if ! zle -l $word_functions[1]; then
    for f in $word_functions; do
      autoload -Uz $f-match
      zle -N zsh-$f $f-match
    done
  fi
  # set the style to shell
  zstyle ':zle:zsh-*' word-style shell
}
zsh-word-movement
unfunction zsh-word-movement
bindkey "\eB" zsh-backward-word
bindkey "\eF" zsh-forward-word
bindkey "\eW" zsh-backward-kill-word

只绑了M-BM-FM-W这三个含大写字母的组合键。其它-match函数的功能以后用到时再加好了。

Category: shell | Tags: zsh shell
9
16
2013
64

为 Kindle 交叉编译 Zsh 和 Python 3.3

一些天前,根据加州旅客的文章《kindle paperwhite越狱更换屏保》获得了自己的 Kindle Paperwhite 的 root 权限,就开始想着给它编译些东西了。恰巧小虾也在玩交叉编译,而且是 Python,于是自己也照着编译。

交叉编译 Zsh

交叉编译 Python 比编译 zsh 要难不少,所以,先简要说一下 zsh 等能够「无障碍交叉编译」的使用 Autotools 构建系统的软件是怎么编译的。

首先,弄清楚几个概念。「host」是指程序要运行的目标平台,「build」是指编译该程序的平台,而在编译编译器时会遇到的「target」则指的是其生成的文件所运行的平台。(参见CLFS 构建手册

其次,得找个交叉编译器。有些发行版可能仓库里就有。但是 Arch 没有,所以我还是用的 zshaolin 的这个工具链。下回来解压了,把它的bin目录加到$PATH里。Zsh 里可以这么写:

path+=/path/to/arm-dyne-gcc_64bit-x-arm7a-21jan12/bin

然后就可以去 zsh 源码目录下开始编译啦。还是那三步,只是参数有些不一样而已:

mkdir build-arm && cd build-arm
../configure --host=arm-dyne-linux-gnueabi --enable-multibyte --enable-pcre --with-term-lib='ncursesw'
make
make DESTDIR=/kindle/software/zsh-5.0.2 install

且慢!我指定了--enable-pcre,却没有去检查自己是否有这个库。可能是 bug 吧,zsh 的 configure 脚本并没有检测到我其实没有 pcre 的 ARM 版库文件,于是它接着在很多检测过程中加入了-lpcre,导致检测结果与实际不符(比如它认为我的目标系统上没有setpgid()函数)。编译安装 pcre 到工具链的 sysroot 下后再次编译通过。

再编译一些需要的库

所以你看,使用 Autotools 构建系统的软件交叉编译起来挺容易的,加上需要的--host参数就好了。其它诸如 file、ncurses、readline 也是这么编译安装的。下边说说那些比较「个性」的软件的编译参数。它们基本上都必须在源码目录编译。

首先是 zlib:

CHOST=arm-dyne-linux-gnueabi ./configure
make && make DESTDIR=/kindle/software/zlib-1.2.8 install

TLS/SSL 很有用!OpenSSL:

CC=arm-dyne-linux-gnueabi-gcc LD=arm-dyne-linux-gnueabi-ld AR=arm-dyne-linux-gnueabi-ar RANLIB=arm-dyne-linux-gnueabi-ranlib ./Configure shared linux-armv4
make
make INSTALL_PREFIX=/ldata/media/temp/kindle/software/openssl-1.0.1e install_sw

注意最后不是make install哦,那个会安装一堆不需要的文档的。

对了,我好像忘记说了,以上软件make install之后的操作

  1. 删除文档,比如 rm -rf share/man
  2. 复制到工具链的 sysroot 下,命令:
    tar c . | tar xv -C /path/to/arm-dyne-gcc_64bit-x-arm7a-21jan12/arm-dyne-linux-gnueabi/sysroot
    
  3. 给二进制文件们减肥啦(以下命令需要 zsh;非 zsher 请自行使用合适的 find 命令代替):
arm-dyne-linux-gnueabi-strip **/*(*)

另外再附上 ncurses 的配置命令好了:

../configure --host=arm-dyne-linux-gnueabi --with-shared --with-normal --without-debug --without-ada --enable-widec --enable-pc-files --prefix=/usr/local

是的,我把软件都安装到/usr/local了。在编译 Python 3.3 时的事实表明,这是给自己找麻烦……

编译 Python 啦

好了,准备工具完毕,我们来真正开始编译 Python 啦

按照小虾的文章,首先修改Modules/Setup.dist文件,把需要的模块去掉注释。一定要把最后的xxsubtype给注释掉!因为它只是很无聊的示例模块……

除了要安装模块对应的程序库外(比如要 curses 模块就得先安装 ncurses 等),还要注意一点:如果开启 readline 支持的话,把它后边的-ltermcap删掉!

开始配置了:

mkdir build-arm && cd build-arm
echo ac_cv_file__dev_ptmx=yes > config.site
echo ac_cv_file__dev_ptc=no >> config.site
export CONFIG_SITE=config.site
../configure --host=arm-dyne-linux-gnueabi --build=arm --enable-shared --disable-ipv6

根据实际 ssh 过去的结果,我的 Kindle 有/dev/ptmx但是没有/dev/ptc,所以往config.site文件里写上那么两句。没办法,交叉编译时脚本不知道目标系统里是否有这两个设备文件。当然,你都设置成no也是没什么问题的。

--build=arm这系统纯粹是 Python 的这个配置脚本要求的,和之前所说的常见使用方法不一样的。IPv6 支持需要的某函数配置脚本找不到,那就禁用掉好了。

配置完成,开始 make?

根据所开启的模块支持不同,在编译过程中很有可能地,你会遇到Parser/pgen无法执行的问题。它被编译成 ARM 版了,当然无法执行了!解决方案是这样子的:

修改pyconfig.hSIZEOF_LONG为正确值(比如 64 位 x86 下是8)。如果已经是对的就不要动了。然后重新生成个本地可运行的pgen

rm Parser/*
make CC=gcc Parser/pgen

接着把pyconfig.h改回去。然后,为了避免pgen被重建,我们让 make 认为pyconfig.h没有被修改过:

touch -t 200001010000 pyconfig.h

继续编译!

如果又出来了架构不对的情况,删除刚刚编译pgen时编译出来的目标文件吧:

rm Parser/*.o
touch -t 210001010000 Parser/pgen

touch pgen 的原因是,不能让 make 又把它编译成本地不能运行的 ARM 架构的了。

架构不对的目标文件可能还有一些,按照错误提示删掉就好了。

最后,要生成 Python 的可执行文件啦!很可能地,你会遇到类似这个的错误(我自己这里的错误信息已经没啦,下边这个由加州旅客提供):

libpython3.3m.a(timemodule.o):在函数‘py_process_time’中:
/home/jiazhoulvke/Python-3.3.2/./Modules/timemodule.c:1076:对‘clock_gettime’未定义的引用
/home/jiazhoulvke/Python-3.3.2/./Modules/timemodule.c:1082:对‘clock_getres’未定义的引用

查阅clock_getres的 man 文档得知:

Link with -lrt (only for glibc versions before 2.17).

于是,复制 make 最后执行的那条链接命令,在后边加上lrt吧。如果crypt没有定义的话,还要加上-lcrypt

终于可以安装啦

接下来,当然是把程序安装到 Kindle 上啦!首先执行个make DESTDIR=xxx install安装到某个目录,然后进去清理下吧:

arm-dyne-linux-gnueabi-strip **/*(*)
cd lib/python3.3
# 删除所有你不想要的模块,比如测试代码(`test`,不是`unitest`哦)、tk/idle,
# 还有 distutils 里一堆乱七八糟的东东

# 删除 Python 源码和 pyc 文件,我们只要 pyo 文件就好啦=w=
rm **/*.pyc?
# 在 zip 文件里 Python 可不认 __pycache__……
perl-rename 's=__pycache__/([^.]+).cpython-33.pyo$=\1.pyo=' **/*.pyo
rmdir **/*(/)
zip -9r ../python33.zip .

然后,把生成的python33.zip放到 Kindle 的/usr/local/lib目录下,Python 二进制文件也放到对应的位置。记住,库文件要使用 tar 而非 scp 来传输!像这样子:

tar c libz.so* | ssh kindle tar xv -C /usr/local/lib

其实不少库 Kindle 上已经有了,比如这里的 zlib。不过很奇怪,使用系统自带的 zlib 运行 Python 时会报如下警告:

python3: /usr/lib/libz.so.1: no version information available (required by /usr/local/lib/libpython3.3m.so.1.0)

另一个我发现无关紧要的警告是让你设置PYTHONHOME环境变量的:

Could not find platform independent libraries <prefix>
Could not find platform dependent libraries <exec_prefix>
Consider setting $PYTHONHOME to <prefix>[:<exec_prefix>]

其实不设置也是没关系的。

哦对了,现在我们的 Python 应该还跑不起来的吧!有可能缺少一点库文件的哦!把之前编译生成的对应的库文件全部拿tar扔到/usr/local/lib下吧。再说一遍,使用scp传输的话软链接会变成其指向的文件,浪费掉 Kindle 上宝贵的存储空间!

库文件扔进去之后,首先确认/etc/ld.so.conf里已经包含了/usr/local/lib,然后执行下ldconfig

终于,我们的 Python 在 Kindle 上跑起来啦!

后记,及下载链接

这个是我编译的 Python 的文件大小:

-rwxr-xr-x 1 root root 5.4K Sep 15 00:15 /usr/local/bin/python3.3
-r-xr-xr-x 1 root root 4.0M Sep 15 00:15 /usr/local/lib/libpython3.3m.so.1.0
-rw-r–r– 1 root root 2.2M Sep 15 00:43 /usr/local/lib/python33.zip

主要支持特性有:SSL、readline、ncurese、zlib、中日编码集、Unicode 数据库等。最后再放百度网盘下载链接(包括好些东东哦)。

最后我要说一句,Kindle 才是真正的 Linux 啊!编译起来如此方便!还各种常见库(包括 glibc、zlib、OpenSSL、GTK 2)都有。想之前给 Android 编译点东西得砍掉多少特性啊!又有多少软件死活编译不成功 :-(

PS: Kindle 虽然也用 Java 的,但是它有 X Window,还有 GTK 2 以及 Awesome 窗口管理器哦~可惜它的 Awesome 没开启 D-Bus 支持。

更新:lxml

今天(2013年9月17日),成功编译了 Python 最著名的 XML 处理模块——lxml。编译方法是,指定CC环境变量,复制python3 setup.py build时出错的那两条编译命令并修改,编译出来目标文件存起来。将CC指定为自己的脚本来「生成」它想要的文件。链接时手动改命令链好就行。

因为有 .so 文件,lxml 不能打成 zip 包。因此我直接将*.pyc*.pyo文件连同.so文件一同复制到 Kindle 的/usr/local/lib/python3.3/lxml下。由于版本不匹配,需要把libxml2.so.2.9.1文件也传到 Kindle 中去,覆盖了 Kindle 中旧版本的库文件,希望不会有问题

Category: Linux | Tags: python zsh 交叉编译 kindle
7
3
2013
7

手动保存/读取 zsh 历史记录

关于历史记录,zsh 有很多选项。我的配置是:

HISTFILE=~/.histfile
HISTSIZE=10000
SAVEHIST=10000

# 不保留重复的历史记录项
setopt hist_ignore_all_dups
# 在命令前添加空格,不将此命令添加到记录文件中
setopt hist_ignore_space
# zsh 4.3.6 doesn't have this option
setopt hist_fcntl_lock 2>/dev/null
setopt hist_reduce_blanks

最多保留一万行不重复的历史记录。对其的读取和保存没做额外的配置,因此 zsh 会在启动时读取一次,在退出时保存一次。这样,如果同时开了多个 zsh,它们不会共享启动后的历史记录项,因为还没有写到文件中去。

其实是有选项来方便在多个 zsh 中及时共享历史记录的:

setopt SHARE_HISTORY

但是这样的话,每次显示提示符时 zsh 均会读取一次历史记录,而每当新的历史记录产生时 zsh 都会写入一次。磁盘 I/O 太频繁了,我不喜欢。我只需要在我想的时候,能够手动保存和读取历史记录就可以了。读过长长的文档,发现fc可以做到这点:

# 读取历史记录
fc -IR
# 保存历史记录
fc -IA

-I表示「incremental」,只有新的项目被处理。-R是读取,而-A是写入。千万不要用-IW,这样会丢失原有的历史记录。

Category: shell | Tags: zsh
5
8
2013
3

编译 Android 版 zsh,以及 strace

说明一下,示例中使用的是 zsh 语法。bash 用户的话——先在电脑上用上 zsh 再考虑给手机装吧 ^_^

在网上能够找到 zshaolin 这么个包含 zsh 的 Android 包,但是它是收费的。于是,在成功编译了不少 Android 的东东后, 我决定自己编译个 zsh。

首先,把 Android NDK 放到 $PATH 里来:

path+=/opt/android-ndk/toolchains/arm-linux-androideabi-4.7/prebuilt/linux-x86/bin

其次是./configure命令。其中那个LDFLAGS的路径里有我之前编译的 ncurses。注意这里必须指定使用 ncurses 库,否则会莫名其妙地失败。使用 Android 自己的 Bionic 这个 C 库的话,就只好禁用多字节字符的支持了。

另外,ncurses 编译的时候记得禁用 C++ 支持。

LDFLAGS=-L/ldata/media/temp/android/installed_binaries/lib \
  CC='arm-linux-androideabi-gcc --sysroot=/opt/android-ndk/platforms/android-14/arch-arm' \
  ./configure --host=arm-linux-gnu --prefix=/system --with-term-lib=ncurses \
  --disable-multibyte --bindir=/system/xbin

然后做点小修改,将Src/init.cTIOCSETD相关的两处代码注释掉,不然程序会卡在这个ioctl调用上。还要把所有_mktemp函数调用换掉。在config.h中注释掉HAVE__MKTEMP宏的定义即可。

接下来是编译。完成之后修改最后一行链接代码,将 ncurses 静态链接进去:

arm-linux-androideabi-gcc --sysroot=/opt/android-ndk/platforms/android-14/arch-arm \
  -L/ldata/media/temp/android/installed_binaries/lib -rdynamic \
  -o zsh main.o `cat stamp-modobjs` -ldl -lm -lc /ldata/media/temp/android/installed_binaries/lib/libncurses.a

然后make install安装,把生成的zsh可执行文件弄到手机上任何你喜欢放可执行文件的地方,share目录弄到配置的目录里去(我这里是/system)。或者我猜设置fpath变量也行?

我第一次编译成功的 zsh 没有去掉TIOCSETDioctl调用,于是启动时卡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了。要调试这种情况当然是 strace 了。但很不幸的是,strace 用到了太多 Bionic 不支持的宏定义、结构体成员等。后来我换了 zshaolin 使用的这个工具链静态链接了个 strace,终于可以用了。

最后,我编译好的二进制文件下载链接。要注意的是,此 zsh 并不支持多字节字符(如中文)(但是人家 Kindle 上的就支持呢)。

2014年3月8日更新:如果遇到任务控制(job control)时无法将后台任务切换到前台,打印出「unknown signal」的问题,可将Src/signal.c:435处的WCONTINUED改成WSTOPPED(注意不是WIFSTOPPED),即:

--- Src/signal.c
+++ Src/signal.c
@@ -432,7 +432,7 @@
          */
 #if defined(HAVE_WAIT3) || defined(HAVE_WAITPID)
 # ifdef WCONTINUED
-# define WAITFLAGS (WNOHANG|WUNTRACED|WCONTINUED)
+# define WAITFLAGS (WNOHANG|WUNTRACED|WSTOPPED)
 # else
 # define WAITFLAGS (WNOHANG|WUNTRACED)
 # endif

这个方案是我通过 strace 手机上的 busybox 的 sh 学来的 =w= 新编译的 zsh 5.0.5 可以由此下载

Category: Linux | Tags: linux Android zsh 交叉编译

Mastodon | Theme: Aeros 2.0 by TheBuckma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