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23
2024
8

YubiKey 初体验

YubiKey 支持多种协议,或者说使用方式、模式,ykman 里称作「application」(应用程序)。很多程序支持多种 application。本文按 application 分节,记录一些自己的研究结果,并不全面。要全面的话,还请参考 ArchWiki 的 YubiKey 页面或者 YubiKey 官方文档

在 Arch Linux 上,YubiKey 插上就可以用了,不需要特别的驱动方面的设置。有可能某些程序需要装个 libfido2 包来使用它。

Yubico OTP

插上之后,它会有一个键盘设备。摸一下,它就发送一长串字符然后回车。这串字符每次都不一样,并且需要与 Yubico 的服务器通信来验证是否有效。这串字符使用 AES 对称加密,也就意味着 Yubico 服务器也有私钥(你也可以自建服务器自己用)。

所以这是个没什么用的功能。并且在拔下设备时很容易误触,插到 Android 设备上之后输入法的屏幕键盘还可能不出来。所以我把它给禁用了:

ykman config mode FIDO+CCID

FIDO2 / U2F

这个 application 在 Android 上第一次使用的时候会提示设置 PIN。我已经设置好了,也不知道在电脑上会如何。需要注意的是,这个 PIN 可以使用字母,并不需要是纯数字。最多可以连续输错八次,但没有 PIN 被锁之后用来解锁的 PUK。

WebAuthn / Passkey

插上就可以在火狐和 Google Chrome 里使用了。可以在 https://webauthn.io/ 测试。作为可以直接登录的 passkey 使用的话,会要求输入 PIN 和触摸。如果仅仅是作为二步验证使用(比如 GitHub),则只需要触摸即可。

Android 上也是差不多的。不过 Android 支持把 passkey 存储在设备里(还会通过 Google 账号同步),使用 YubiKey 时需要从弹窗中选取「使用其它设备」。如果网站已经在设备里存储了 passkey,那么没有使用 YubiKey 的机会。

SSH

OpenSSH 客户端需要安装 libfido2 包才能支持这些 -sk 结尾的 key。服务端不需要这个库。

有多个选项,具体参见 SSH Resident Key Guide。我总结了两种比较好的使用方式:

ssh-keygen -t ed25519-sk -O resident -O verify-required
ssh-keygen -t ed25519-sk -O no-touch-required

可以选择的 key 类型只有ecdsa-sked25519-sk,并不支持 RSA。resident选项是把 key 存储到 YubiKey 上,之后可以通过ssh-keygen -K下载回来。如果不加这个选项的话,那么仅凭 YubiKey 是无法使用的,得同时有生成的文件。verify-required是验证 PIN。默认是需要触摸的,可以用no-touch-required选项关闭,但是需要服务端在 authorized_keys 里设置这个选项。

从安全角度考虑,如果 YubiKey 丢失,那么仅凭该设备不应当能获得任何权限——所以在使用 resident 密钥时必须验证 PIN(我总不能赌偷或者捡到的人猜不中我的用户名或者访问的服务器吧)。这与自动化执行 SSH 命令相冲突。另一种使用方式,不需要 PIN、不需要触摸,倒是很方便自动化,也可以防止私钥被运行的程序偷走或者自己失误泄露,但是需要服务端设置no-touch-required选项,而 GitHub 和 GitLab 并不支持。倒是可以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 key,但是管理起来太复杂了。

resident 密钥倒是可以使用 ssh-add 加载到 ssh-agent 里,之后应该就不需要交互即可使用了。但我现在启动系统要输入硬盘密码,登录到桌面并日常使用的话,还要输入用户密码和火狐主密码,已经够多了,不想再加一个 PIN。所以我还是不用了吧。

我倒是想给 termux 里的 ssh 用 YubiKey,毕竟手机上一堆乱七八糟的闭源程序,外加系统已经失去更新,感觉不怎么安全。但是搜了一圈看起来并不支持。

PAM

安装 pam_u2f 包,然后使用 pamu2fcfg 生成个文件。最后去改 PAM 配置就好啦,比如在 /etc/pam.d/sudo 开头加上

auth            sufficient      pam_u2f.so cue userpresence=1

这样会用触摸 YubiKey 来认证用户。如果把 YubiKey 拔了,pam_u2f 会被跳过。但是 YubiKey 正常的情况下,没有办法跳过 pam_u2f,所以通过 ssh 登录的时候会很难受……好吧,用 pam_exec 还是有办法跳过的,但是它似乎读不到环境变量,只能放个文件来控制,所以还是很麻烦。最好的办法是我在 pam_u2f 运行的时候按一下 Ctrl-C,它就放弃掉就好了,但这个 issue 已经等了快要六年了。

LUKS

cryptsetup 并不直接支持 FIDO2。要使用 systemd-cryptenroll 来添加 keyslot:

sudo systemd-cryptenroll --fido2-device=auto /dev/disk/by-partlabel/XXX

可以用sudo cryptsetup luksDump /dev/disk/by-partlabel/XXX命令看到 systemd 不光添加了一个 keyslot,还同时添加了一个 token 用于存储一些配置信息。

解密:

sudo systemd-cryptsetup attach XXX /dev/disk/by-partlabel/XXX '' fido2-device=auto

或者用 cryptsetup open 也行。但因为添加的 slot 是需要 PIN 的,cryptsetup open 不加 token 相关的选项时会跳过该 slot,直接问你密码。

sudo cryptsetup open --token-only /dev/disk/by-partlabel/XXX XXX

配置好之后,解密 LUKS 设备就不需要输入又长又复杂的密码啦。不过最好还是时不时验证一下自己还记得密码,要是需要用的时候才发现密码因为长期不用而遗忘了就不妙了。我的系统硬盘本来解密的次数就少,就不用它了,只给备份硬盘用了。

OpenPGP

ykman 要管理 OpenPGP 智能卡应用,需要启用 pcscd 服务,但是 GnuPG 可以不用它。

sudo systemctl enable --now pcscd.socket

要让 ykman 和 GnuPG 能同时访问 YubiKey,可能还需要以下设置:

pcsc-driver /usr/lib/libpcsclite.so
card-timeout 5
disable-ccid
pcsc-shared

YubiKey 所有不同 application 的 PIN 是分开的。OpenPGP application 有 PIN 和管理 PIN,默认各能试三次。使用 key 的时候会用到 PIN,导入 key 的时候会用到管理 PIN。初次使用的时候记得用ykman openpgp access命令把默认的 123456 和 12345678 都给改了(不知道为什么我没找到在gpg --card-edit里更改管理 PIN 的方法)。导入的教程可以参考官方文档的 Importing keys。我的型号是 YubiKey 5C Nano,是支持 ed25519 / cv25519 算法的。

把 key 导入到 YubiKey 之后,可以再用ykman openpgp keys set-touch设置一下哪些操作需要触摸。默认是都不需要的。然后正常使用就可以了。

要注意的是,YubiKey 只存储了私钥,所以本地要有公钥才可以正常使用。所以要换个系统使用的话,一种办法是把公钥上传到 OpenPGP 服务器上然后导入,另一种办法是自己导出成文件再导入。

SSH 也可以用 OpenPGP 密钥,所以也能用 YubiKey 上的 OpenPGP 密钥。甚至还能把现有的 ed25519 SSH key 导入进去用(不过我没有尝试)。

PIV

这个 PIV 涉及 PKCS#11,有点复杂。暂时不想研究。

Category: 硬件 | Tags: 硬件 linux 安全 外部设备
8
26
2021
5

倾听蓝牙耳机的按键事件

缘起

我的蓝牙耳机有简单的多媒体按键:上一曲、下一曲、播放、暂停。这几个按键在 Android 手机上是开箱即用的,然而在 Arch Linux 上,尤其是我的 Awesome 桌面环境上,并不那么自动。

其实按键事件都能收到的啦。可以收到 XF86AudioPrev, XF86AudioNext, XF86AudioPlay, XF86AudioPause 这么几个按键。给它们绑定热键,去调用 MPRIS 就好了。我使用的是 playerctl 工具。mpv 的 MPRIS 支持用的是 mpv-mpris。火狐自动就支持了,不用做什么。

看起来这样就好了?我也以为如此,直到我离电脑远了一些……

问题

躺在床上玩手机时也可以用电脑听歌啦~你问我为什么不用手机听歌?因为我的电脑没有 NFC 功能,耳机切到手机碰一下就可以了,可是切到电脑上是要打命令抢连接的!所以就不切来切去啦,反正手机上的曲库和电脑上是同步的。

可是!耳机多媒体按键怎么不管用了呢?我瞟了一眼电脑,哦,它怎么屏幕还亮起来了?反复几次之后,我终于搞明白了——锁屏的时候按键事件全被锁屏软件给挡下来啦……

那怎么办呢?

我有看到 acpid 那边也收到了些事件,比如「cd/prev / CDPREV」和「cd/next / CDNEXT」。但是不是很稳定,时有时无,也没看到播放和暂停。再加上从作为系统服务的 acpid 将指令传到用户会话比较麻烦,就放弃了。

后来想到,既然能收到按键事件,那么应当有个输入设备在。xinput 看了一下,果然有个「WH-1000XM2 (AVRCP)」,用 evtest 在 /dev/input/ 也能找到对应的设备文件。那直接读这个设备文件不就好了?

解决

好是好,但是没权限啊。不过像/dev/video*之类的文件就有权限,是 systemd 拿 udev 规则给加上的。我之前也给 i2c 设备加过权限,只是那次是直接 chmod 了,这次想试试更优雅的方案——uaccess tag。

这个 uaccess tag 是 systemd 用来给当前会话的用户设备权限的,切换用户会话的时候权限会自动变化。不过没有文档 QAQ,所以只好自己研究了。最终的结果是这样:

SUBSYSTEM=="input", ATTRS{name}=="WH-1000XM2 (AVRCP)", TAG+="uaccess"

这个规则的序号需要小于70,不然赶不上处理 uaccess 的逻辑。sudo udevadm control --reload-rules 然后再 sudo udevadm trigger,就可以看到对应的 /dev/input/event* 文件上已经有 ACL 给我的用户权限了。不过多了写权限,问题不大。

然后就可以开始愉快地找设备文件、读取事件啦。我用 Rust 写的,日常练习嘛,顺便用用前不久看到的 eyre 和 tracing。有个 input-linux 库,不用自己拿 libc 调用 ioctl、定义 C 结构体了。不过这个库不支持从按键名到按键枚举值的转换,所以我 fork 了一下。蓝牙耳机说来来、说走走,所以 inotify 也是少不了的啦。然后还用 toml 整了个配置文件,好放出来给有需要的人用~

啊对了,程序里一上来就把对应的输入设备用 xinput 给禁用了。这样桌面环境就不会收到事件,不会唤醒屏幕,也不会有重复操作了。(不过它退出的时候并没有把设备重新启用,懒~)

代码

Category: Linux | Tags: 硬件 linux Rust
1
27
2020
3

自制大上 Paperlike HD「驱动」

大上 Paperlike HD 使用有一段时间了,然而有一点我对其非常不满:它需要以 root 权限运行一个图形界面的程序。具体麻烦的地方是:

  • 图形界面的程序不方便使用 systemd 管理,那个窗口我得找个地方安放,并且在登出图形界面或者 Xorg 出问题时会随之关闭
  • 即使持续运行此程序,当几秒内不使用键盘或者鼠标的时候屏幕就会休眠。这导致我无法将此屏幕用于关注程序日志或者聊天工具的新消息。
  • 它持续不断地执行多个线程的任务(读取键盘事件、读取鼠标事件、通过 ioctl 与设备通讯),耗费了不少 CPU
  • 在屏幕尚未连接时,它的运行会导致内核不断输出日志「drm_dp_i2c_do_msg: 2 callbacks suppressed」

我曾多次想自己实现一个符合自己使用习惯的方案。

首先当然是 strace 上去啦。这会得到许多类似这样的消息:

ioctl(9</dev/i2c-1<char 89:1>>, _IOC(_IOC_NONE, 0x7, 0x7, 0), 0x7f47d8805b70) = 1
nanosleep({tv_sec=0, tv_nsec=100000000}, NULL) = 0
ioctl(9</dev/i2c-1<char 89:1>>, _IOC(_IOC_NONE, 0x7, 0x7, 0), 0x7f47d8805be0) = 1
nanosleep({tv_sec=0, tv_nsec=200000000},  <unfinished ...>

可以看到它在对 /dev/i2c-1 这个文件进行操作,但是具体内容是个指针,strace 看不到。

我尝试过使用大名鼎鼎的 IDA 的免费版本来分析其具体行为。但我对 IDA 并不熟悉,并且 IDA 只支持 Intel 语法的汇编,而我见的 AT&T 语法的比较多,Intel 的很多表示法我不太能看懂。

后来根据 ioctl 的请求参数找到这个文档,里边有这些 i2c 消息的结构体定义。于是想着先把 ioctl 的数据弄出来看看。一开始尝试用 gdb 去看那个地址的数据,但想到数据是变动的,再加上 gdb 查看太累了,就想起了通过 LD_PRELOAD 去 hook ioctl。

所以又要写 C 了?并没有呢!C 写起来那么不舒服,还是用 Rust 吧~然后搜了一下,还真有现成的用于写 LD_PRELOAD 库的 crate,比如我用的 redhook。不用自己去 dlopen,不用在各处写很多错误处理代码,很容易就写好了。代码链接

拿到了 ioctl 里用的消息,我不用理会它具体是什么意思,也没办法去猜测,自然是把它按大上提供的程序那个样子给发过去了。于是又一个 Rust 程序出来了。

一开始写的时候不小心往 unsafe 代码块里传了个悬空的指针,导致程序不工作,调试了好久,甚至我都把完整的整个流程给复刻了一遍。这要是用 C 写文本解析的逻辑可头疼了,不过 Rust 写起来就跟 Python 差不多的了~

至于那个 bug,是 Rust 语句中的临时对象(此例中是包含一个对象的数组)会在语句结束之后就释放导致的。有点坑,但也没什么好的办法。

程序运行起来之后就会保持 Paperlike HD 显示器可用,不会报错让装驱动,也不会过几秒就休眠了。我大幅降低了消息发送的频率(由差不多每秒三次改成了三秒才一次),再加上不需要读取键鼠输入,所以 CPU 占用也会大幅减少。另外内核也不会再打印「drm_dp_i2c_do_msg: 2 callbacks suppressed」的消息了,大概是因为消息频率降低了?重新连接显示器之后,和大上原版程序一样有概率出现显示器亮蓝灯、屏幕不工作的情况。拔插一下电源可解。

当然啦,如果有人要用这个程序的话,记得先确认一下你的 i2c 设备文件路径(去 lsof 大上原版程序就行)。另外,使用此程序后果自负,由此造成的任何设备损坏或者其它损失,我都不负责任的哦~

Category: 硬件 | Tags: 显示器 linux Rust E-ink 硬件
10
28
2019
22

Poker II 键盘调教记

Poker II 是一款可编程的61键机械键盘,是最小的那种,没有 F1-F12 那一行键。跟 HHKB 有些像。这是我第一次使用这么小的键盘,以前都用的84键的。选择它的原因是,更加小巧,没有旁边的光标移动键,使得打字的时候几乎不需要把手挪来挪去的。编程功能似乎也挺有意思的。我手上这把是红轴的,感觉手感也挺好,虽然没有了青轴那清脆的叫声。照片我就不放啦,网上能搜到的。

研究完说明书,发现它的编程功能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好。主要缺点如下:

  • 非默认层会一直亮着个灯,而默认层又不能编程。
  • 只能对非组合键,以及没有预设功能的 Fn 组合键编程。所以额外的 Pn 键很残废。
  • 编程结果无法导入导出。所以哪天不小心重置了键盘,这将导致重复而无趣的劳动。

不过也能凑合着用了。最后我的设置是这样的:

不再使用 xmodmap 来交换 Esc 和 Caps Lock。笔记本键盘改用 hwdb,Poker II 使用内建编程功能。于是我可以在别处(比如手机、BIOS、Win10)使用这把键盘而不感觉别扭与小心翼翼。xmodmap 依旧用来把右 Alt 映射为 Multi(Compose)键,用来输入特殊字符,因为我不知道这个键怎么用 hwdb 映射。哦还要在 /etc/vconsole.conf 里去掉之前给 tty 虚拟终端设置的交换 Caps Lock 和 Esc 的 keymap。

红、绿、蓝三个编程层。红层没什么用,暂时留作测试。绿层作为打字用布局,方向键使用 Fn 组合键完成,Esc 位放 `~。蓝层作为看视频的布局,方向键使用右下角的四个键完成,无处安放的 Pn 暂时放 Esc 位。其余共有映射为:

  • Caps Lock 位放 Esc。
  • 交换 Fn 和右 Alt 键。这样 Fn 键好按一点,反正右 Alt 很少用到。
  • 映射两组 Ctrl-PgUp/PgDn 分别到 Fn-Q/E 和 Fn-O/L。这快捷键非常常用,可以在火狐和 Telegram 切换标签页。

Poker II 编程时有个「编程延迟」设置,我一直没搞明白它要怎么用,也导致我的映射一直有问题,按一次出一到两次。直到后来找到这篇文章,才明白它不是个设置,而是个事件,按下它即导致出键码时延迟指定的时间。

另外我没能在 Poker II 上按出 SysRq 来,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hwdb 的配置方法来自 ArchWiki Map scancodes to keycodes 页面。我的配置如下:

evdev:atkbd:dmi:*
 KEYBOARD_KEY_01=capslock   # esc
 KEYBOARD_KEY_3a=esc        # capslock
 KEYBOARD_KEY_b7=rightmeta  # prtsc
 KEYBOARD_KEY_c5=print      # pause (Fn+P)

把配置放到 /etc/udev/hwdb.d 下的 .hwdb 后缀文件中,然后执行

sudo systemd-hwdb update
sudo udevadm trigger

就好了。

用了几天了。除了 LED 灯老亮着有些刺眼外,一切安好。也终于把 Caps Lock 的设置方法搬到更底层了。

Category: 硬件 | Tags: 硬件 linux 键盘
4
9
2019
4

T470p 使用N卡运行 Xorg

这么做的原因是:这样 minecraft 帧率高,不卡顿。

  • intel 显卡:帧率低,好像是20fps左右吧。开不了光影
  • optirun:坏了
  • primusrun:帧率高了一些,不多
  • nvidia-xrun:丝般顺滑,只是切换回我之前跑程序的 Xorg 时,发现我的 Awesome 已经没了。一开始是黑屏,经过配置之后倒是能得到 LightDM 的登录画图。另外 nvidia-xrun 无法卸载模块,因为被 Xorg 使用了,需要停止 lightdm。

那么,既然 nvidia-xrun 效率不错,我要是把整个桌面都搬上去呢?经过了一些折腾之后,取得了不错的结果。一个意料之外的好处是,播放视频、网页浏览器里滚动页面时常出现的画面撕裂好了~

当然这样做会费电,降低续航时间。不过既然是 T470p,一开始我就没打算整天带着它到处跑,所以无所谓啦。需要的时候再切回去好了。有个叫 optimus-manager 的软件,看介绍是帮助这么切换的。不过我对一切自动化程度太高的软件都心存疑虑,不确定它到底干了什么,会不会和我其他的配置相冲突。所以以后再看看啦。

最终的配置方案是这样的——

首先,把 bumblebeed.service 关掉并禁用。

然后,Xorg 配置一份,放 /etc/X11/xorg.conf.d/ 下就好。这份配置来自于惠狐的《Archlinux 下 Intel 和 NVIDIA 双显卡 de 折腾笔记》一文。

Section "OutputClass"
    Identifier "intel"
    MatchDriver "i915"
    Driver "modesetting"
EndSection

Section "OutputClass"
    Identifier "nvidia"
    MatchDriver "nvidia-drm"
    Driver "nvidia"
    Option "AllowEmptyInitialConfiguration"
    Option "PrimaryGPU" "yes"
    ModulePath "/usr/lib/nvidia/xorg"
    ModulePath "/usr/lib/xorg/modules"
EndSection

lightdm.conf 里在 [Seat:*] 里加一个 hook 配置,否则会黑屏的:

display-setup-script=/usr/local/bin/lightdm-setup

这个脚本内容如下:

#!/bin/bash -e

xrandr --setprovideroutputsource modesetting NVIDIA-0 || exit 0
xrandr --auto

写了一个 systemd service,用来启用 N 卡。因为默认它是关的。

[Unit]
Description=Switch On nvidia card
ConditionPathExists=/proc/acpi/bbswitch
Before=display-manager.service

[Service]
Type=oneshot
ExecStart=/bin/sh -c "echo ON > /proc/acpi/bbswitch"

[Install]
WantedBy=graphical.target

我之前在 ~/.xprofile 配置了视频的硬件加速,现在得删掉。GM108M [GeForce 940MX] 这个显卡的视频加速没法用的。

设置内核模块的选项 options nvidia_drm modeset=1,不然 xrandr --scale 时结果会不对。

暂时就这些了。


2019年07月20日更新:我又换回 Intel 显卡了。虽然这样性能差一点,滚动、视频时画面有点撕裂,外接屏幕中鼠标会闪,但是它稳定可靠啊!Nvidia 的驱动实在是崩得太闹心了(而且我那卡不支持视频硬解)。

2019年09月03日更新:我用上了 NVIDIA 新的 PRIME 方案,效果很好~

Category: Linux | Tags: linux 硬件 显卡驱动
3
31
2019
8

迁移系统到 SSD

最近一段时间,不知道是磁盘、缓存相关算法的更新,还是我开的服务太多,又或者是新软件占用内存太高,我的系统越来越卡了,尤其是更新系统的时候(备份系统时也特别卡,然后我用限制内存占用的办法解决了)。我当然知道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机械硬盘的处理能力就那么多,于是经过一些了解和计划之后,还是决定换 SSD 了。

刚才查看了一下历史数据。从去年七八月份起,平均内存使用量从2G多升高到了3G多。大概是火狐更占内存了吧。我都尽量减少内容进程数量了……也可能是 PHP / MediaWiki 的锅,因为使用 SQLite 存储时,经常发生错误也是这段时间的事情。不过也可以理解为由于磁盘负载重导致的。算了不管了。

准备工作

当然首先要去买块 SSD 啦。我买的是 LITEON T11 Plus 512,512GB,800块。实际操作系统得到的空间是 477GiB,因为硬盘产业还在沿用1000进制的单位词头。它比我预期的要小不少呢,不过拿在手里感觉比一般同样大小的电路板要重。

拆开我的 T470p,把空闲接口旁边的螺丝下下来,然后 SSD 标签朝外插进去。我也不清楚这个接口叫什么。插进去之后它是翘起来的,难怪要用螺丝固定。然后用下下来的螺丝固定好,再把机器装好,就好了。启动系统,可以看到 /dev/nvme0n1 设备在了~GNOME 磁盘软件不能读取到 SMART 信息,用 smartctl -a /dev/nvme0n1 命令就好了。

设备没问题了,接下来当然是备份系统啦。

开始迁移

备份妥当之后,我就开始格式化 SSD。计划是 EFI 分区 512M,400G 给我的 Arch Linux,然后剩下 76G 左右的空间预留给我的 Win10。

然后这 400G,首先上一层 LUKS 加密,然后格式化为 btrfs 文件系统。其实我想要 btrfs 很久了,快照、去重、压缩都挺棒的。但是听说它的性能比较差,而我已经在受磁盘 I/O 能力不足的苦了,所以到现在有了 SSD,是时候换 btrfs 了!

其实之前 zfs(zfsonlinux)也是候选项,并且已经在工作本上使用过了。然而最近我的 zfs 备份两度出现问题(磁盘掉线之后 zfs 元数据损坏,导致一整个 zfs 文件系统一写就卡住;近期莫名其妙 rsync 跑着跑着就卡在那里不动了,磁盘也没有什么活动),再加上之前遇到的各种大小问题(ARC 被算进内存使用量中;挂载期间一旦磁盘离线就卡死;克隆出来的文件系统无法摆脱原文件系统;不支持 overlayfs;因为是树外模块所以需要专门准备的支持 zfs 的系统来执行安装),以及 TRIM 支持刚刚才加入,我已经停用 zfs 并将其排除考虑范围了。

然后就是规划子卷。参考了 openSUSE 的方案,最终决定分为这么几个子卷:/, /var/cache, /var/tmp, /var/log, /var/lib/lxc/lxc-debian/rootfs, /var/lib/lxc/lxc-centos6/rootfs, /home/lilydjwg, /home/lilydjwg/.cache。主要考虑的是快照。另外我给 /var/log/journal 和 /var/lib/postgres chattr +C 禁用了 CoW。这样也会禁用压缩,不过本来它们基本上就没什么可压缩的。需要排除的有:我的公开第三方源码和各类大文件用的 /ldata 还是放在机械硬盘上、/var/cache/pacman/pkg 缓存不要、/var/lib/pacman.fs 不用单独放连续的文件里了、/home/lilydjwg/.cache 缓存不要、/home/lilydjwg/.debug 这个 perf top 用的目录会有 libc 的硬链接,rsync 时会失败所以就不要了。

最终的同步命令如下:

sudo systemd-run -p MemoryMax=64M --scope \
  rsync -aviHAXKhPS --inplace --delete --exclude='*~' --one-file-system \
  / /mnt/root --exclude=/var/cache/pacman/pkg --exclude=/home/lilydjwg/.cache \
  --exclude=/var/lib/pacman.fs --exclude=/ldata --exclude=/home/lilydjwg/.debug

同步好之后,重启进入 live 系统再同步一次以保证最新数据也同步好了。然后把部分被排除的目录再同步一下:~/.cache/winetricks 这个以后不一定能够下到、~/.cache/sxiv 都是有效缓存(我有清理)而且生成耗 CPU、/var/lib/pacman 这个是被 --one-file-system 排除掉的。

然后是在 /etc/default/grub 里更新内核命令行 cryptdevice=/dev/disk/by-partlabel/ssd:ssd:allow-discards。这个 allow-discards 会轻微地降低安全性,不过在中国没什么用的。更新 /etc/fstab。

然后还有 /boot 要处理。其实就是把内核和 initrd 复制过去,然后重新安装 grub、生成 grub 配置。位于机械硬盘上的旧文件之后再删掉即可。

重启,使用 fallback 版 initrd 进入系统,开始修复各种问题。

首先是更新默认的 initrd。不过在更新它之前,我要修改一下我自己的 hook。之前这个 hook 里只有 partprobe 我解密之后的机械硬盘分区,因为我在它上边又分了 xfs 和 swap 两个区。现在因为 encrypt hook 解密的是 SSD 上的分区,所以这个机械硬盘上的加密分区的解密也要自己做。其实也很简单,给这个加密分区添加一下文件密钥,然后

cryptsetup open --type=luks --key-file=/etc/keys/hdd.luks /dev/disk/by-partlabel/main main

就可以了。不需要输入两次密码。

/ldata 使用 automount 延迟挂载,所以需要写 ldata.mount 和 ldata.automount 两个文件,然后 enable ldata.automount 那个。不知道写在 /etc/fstab 里是不是也行。然后把机械硬盘里的目录结构调整一下,把原来 /ldata 下的东西上移一级,旧的 / 里的其它东西都放到隐藏的 .oldroot 里去好了。

swap 本来我是保留着的,不过发现这样子我会时不时听到机械硬盘启动了。而且因为机械硬盘启动比较费时,所以系统会卡好一会儿(大概有一两秒)……所以我默认就不开 swap 了,但是 resume hook 还是保留,需要的时候打开 swap 就可以休眠了。这个 resume hook 也是我需要在启动的时候就解密机械硬盘上的加密分区的原因。

加了一个每周运行的 fstrim -v / cron 任务。没有使用 fstrim.timer 是因为它会 trim 所有设备。而我可不希望它去 trim 我挂载的机械硬盘上的 loop 设备,会造成大量碎片的。

还有一些小问题要处理。chattr +i /etc/resolv.conf 以避免 DNS 服务器被不知不觉修改了。我有用 dnsmasq 的所以这个文件不用动。我有一个 MediaWiki 实例的文件是使用 overlayfs 的,它现在挂载提示「failed to verify upper root origin」。后来才发现相关目录上有同步到几个 trusted. 开头的、overlayfs 使用的扩展属性。是它还挂载的时候被同步到的,不知道为什么最后一次同步时没有被清除掉。手动使用 setxattr 删除掉就好了。

rsync 还出了另外几个莫名其妙的问题。我在 /usr/local/sbin 下有个最近新加的文件的执行权限消失了,造成使用它的 systemd 服务失败。另外有个最近被删除的配置文件竟然还在。我不是有指定 --delete 选项吗?火狐缓存的网站图标也都没有了,需要访问之后才会重新出现。~/.cache 下有很多 root 所有的空目录,也许是我哪次忘记 --exclude 它然后又中断才加上?

Wine 有几个文件有几十 KiB 大的 user.wine.sd 扩展属性。太大了以至于 btrfs 里放不下,报「No space left on device」错误。我刚看到时还吓一跳,以为是我的 SSD 满了,仔细一看才发现只是扩展属性写不下而已。

我于是又带 --dry-run 参数同步了一次,确定再没有什么需要的东西被落下。这次 rsync 出现这些问题很是奇怪,不过我没有留日志,加上操作的时候其实是有不少修修改改的,所以就不深究了吧。

修好所有发现的问题,再次重启之后,systemctl status 和 systemctl --user status 没有失败项了~撒花 O(∩_∩)O~

后记

现在我的系统超快的!比如启动时间:

>>> systemd-analyze
Startup finished in 9.257s (firmware) + 1.466s (loader) + 15.110s (kernel) + 6.945s (userspace) = 32.780s 
graphical.target reached after 6.945s in userspace

firmware 和 loader 咱管不了。kernel 那儿包含了我输入密码解密,以及解密和探索机械硬盘上的分区,所以花了些时间。userspace 那里你别看花了好几秒,其实大部分时间都是花在联网上了。不依赖网络的服务在差不多一秒的时间内就全部启动好了。

之后我还要更新备份脚本,因为我用了 --one-file-system 而现在它们在不同的子卷上。再写一下每日快照的脚本,就不用一不小心删错文件啥的都要去备份里找了。

关于写入量,smartctl -a /dev/nvme0n1; sleep 300; smartctl -a /dev/nvme0n1 统计了一下,因为我开了 collectd 收集一些系统数据,每分钟大概会写入 60MiB 的数据。算下来,一年要写 20T 左右。这块 SSD 标称的是 280TBW,也就是可以写 280TB 的数据。这么算起来能用十年,所以就这样吧,不用再优化了。顺便说一下,SMART 信息里的「Data Units Written」数据,乘以 512000 之后是字节数。

就这样啦。最后还要说一句:SSD 超快的!

10
11
2018
20

获得高精度环形镜子一枚

如图:

高精度环形镜子

这面镜子上边有好几百G数据呢,然而早已读不出来了。

镜子来源于九年前的西数移动硬盘。因为太老了所以坏掉了吧,反正是识别不了了。最近看到 YouTube 上有人各种折腾硬盘,群里又有人拆了好几面镜子出来,所以我把它找出来拆啦。这镜子比我那总也擦不干净的丽塔芙镜子清晰多了呢,就是小了点儿。

拆起来也不难。首先想办法把壳弄开。然后见着螺丝就旋下来,见着贴纸就撕掉。那覆盖一个螺丝孔的小圆片不用撕下来,直接螺丝刀往中间捅,然后把螺丝旋下来就好了。

HDD 拆解中

覆盖磁头的那块金属有两个螺丝,其中一个在洞里。它上边有块形状奇怪的磁铁,照片里吸了很多螺丝的就是了。磁头是直接翻个面,让重力把它拉下来就可以了,我之前以为还有螺丝之类的还弄了好久呢,结果手一翻它自己掉下来了。马达中间那个螺丝很不容易取下,因为整体会跟着转。我是用剪刀卡住它的两个洞才给旋下来的。剩下的手拆就可以了。

HDD 拆解完毕

Category: 硬件 | Tags: 硬件 硬盘 拆解
2
12
2018
22

大上 Paperlike HD 电子墨水屏开箱体验

刚听说就已心动,无奈当时并不支持 Linux。后来由于一些事情耽搁到现在,终于到手了~

开箱啦

显示器整体尺寸是31cm×27cm,其中显示屏尺寸不到26cm×21cm(请注意:手工测量有误差)。分辨率是2200x1650。也就是200dpi多,和我的 Kindle Paperwhite 一代差不多的。

显示器下方是两个纸盒,里边是Y形线(照片中没有)、简易支架(那根根子)、螺丝和仅几百M的驱动U盘。

附件

Y形线是附加了USB电源线的HDMI线。信号走HDMI,电源走USB,所以需要额外占用一个USB口。当然接充电器上也是可以的,只是在电脑边接个充电器更不方便。

工作时,USB端口的电流为30~50mA左右,并不像说明书上说的需要2A那么多,挺省电的。对比之下,我的罗技鼠标接收器也需要15mA左右的电流呢。

线都接上之后,屏幕会闪几下,然后就可以用了。只是每隔几分钟会弹出提示信息,要求安装并运行所谓的「驱动」。下图是默认的 floyd 模式:

未使用软件,显示的登录界面

为了更多的模式,以及最重要的,别显示那个提示信息,需要安装并运行大上提供的软件。

软件是为 Ubuntu 提供的,但是 Arch 下也可以使用。下载并解包,将得到的三个文件「PaperLikeHD」、「ResChange」、「DS.ico」放到/usr/local/sbin/下,然后sudo PaperLikeHD 运行,会弹出一个包含一列按钮的窗口。不给 root 权限是不行的,会什么也不做就退出。

但是这样还不够。我使用的时候它总是报告找不到显示器。客服不肯告诉我它到底使用什么机制检测的,所以我 strace 又反汇编看了一下,最后发现它在找 /dev/i2c-* 设备文件,而我的系统上没有它们。看了一下一堆以 i2c 开头的内核模块,最后发现只要加载 i2c-dev 模块就好了。大上的软件需要一些时间来检测,等一会儿它就会在终端打开出「setting...50」这样的文字,这时就好了。

在台灯下使用火狐发推

过程中我还专门启动到 Ubuntu live 系统里测试来着。后来才知道原来是自己的手速太快,软件还没检测到,其实等等就好 (╯‵□′)╯︵┻━┻

Ubuntu live

从图片中可以看到,floyd 模式的显示很粗糙。这是因为它实际上只有二阶灰阶,通过不同密度的点来近似不同的灰度。虽然显示有很严重的颗粒感,但是它响应飞快,常规打字操作时几乎感觉不到延迟,很适合写作和阅读文本。而真正的二阶灰阶模式 A2,只有黑白两色,虽然依旧反应快速,但是因为非黑即白,只能用来读纯文本,任何阴影或者灰色的字都不好处理。

16灰阶的 A16 模式,显示清晰、层次丰富,但是响应速度非常慢。也不是非常啦,除了屏幕大小外,无论显示效果还是响应速度都跟我的 Kindle 一样的。而与 Kindle 不同的是,它会在更新时将更新区域变黑再显示,造成闪烁。在此模式下使用鼠标非常非常费力,任何非静止的元素(比如火狐载入中的动画、时钟、光标移动)都挺分散注意力的。

以上都是所谓的「可变分辨率模式」。另外有个「固定1100x825模式」,也就是使用一半的分辨率。至于另一半去了哪里,看看它所支持的模式就能猜到了:

  • A5,也就是五灰阶。这是用四个墨滴来显示一个像素,每个墨滴只有黑与白两种状态。
  • A61,所谓的61灰阶。也是用四个墨滴来显示一个像素。不过每个墨滴竭尽所能有16种状态,也不知道大上是怎么组合出这61灰阶的。

也不知道大上为什么把这两种墨滴用法叫作「可变分辨率模式」和「固定1100x825模式」。哪里可变了,又哪里固定了呢?这两种模式切换时,会调用「ResChange」程序,它会影响当前的显示器布局,需要重新使用 xrandr 进行设置。

以下是各种模式显示这个灰阶测试网页的照片:

A2 模式:

A2 模式

A16 模式:

A16 模式

floyd 模式:

floyd 模式

A5 模式:

A5 模式

A61 模式:

A61 模式

半分辨率下,清晰度做出了很大的牺牲。以下是 A16 和 A61 模式显示 PaperLikeHD 软件自身界面的效果对比:

A16 A61

在 A2、A5、floyd 模式下,可以调节对比度,也就是墨滴到底显示为黑还是为白的值,以在显示不同的页面时都能将文本与背景良好区分开。

和 Kindle Paperwhite 不同的是,它没有背光。在晚上的时候,屏幕偏暗,附加一个台灯光源比较好。不过它的屏幕也不像 Kindle 那样偏黄。

这篇文章最终定稿,就是在 PaperLikeHD 上完成的,使用的是 floyd 模式。我个人觉得半分辨率的几个模式很鸡肋。目前觉得,写作用 floyd 模式,文本阅读使用 A2 模式,网页阅读使用 A16 模式,这样最好了~

floyd 模式还有个问题:在显示某些图片时(比如我的 Awesome 桌面壁纸),那些墨滴颗粒会不断地抖动,就像风在吹沙粒一样……

最后,这里是大上的官网链接

Category: 硬件 | Tags: linux 硬件 E-ink 显示器
12
10
2017
11

在 Linux 下设置录音笔的时间

咱买了一个录音笔,效果比使用笔记本话筒录音好多了还省电。当然啦,我也曾试过使用手机录音,结果是,没能录多久就中断了(Android 就是这么不靠谱)。

我的录音需要记录较为准确的时间信息。录音笔怎么知道现在是什么时间呢?还好它没有跟风,用不着联网!

它带了一个小程序,叫「录音笔专用时间同步工具」(英文叫「SetUDiskTime」,可以搜到的)。是一个 EXE 文件,以及一个 DLL 文件。功能很棒,没有广告,没有推荐,也不需要注册什么乱七八糟的账户,甚至都不需要打开浏览器访问人家官网。就弹一个框,显示当前时间,确定一下就设置好时间了。这年头,这么单纯的 Windows 软件还真是难得呢。

然而,它不支持我用的 Linux 啊。虽然我努力地保证这录音笔一直有电,但是时间还是丢失了几次,它的FAT文件系统也脏了几次。每次我都得开 WinXP 虚拟机来设置时间,好麻烦。

Wine 是不行的,硬件相关的东西基本上没戏。拿 Procmon 跟踪了一下,也没什么复杂的操作,主要部分就几个 DeviceIoControl 调用,但是看不到调用参数。试了试 IDA,基本看不懂……不过倒是能知道,它通过 IOCTL_SCSI_PASSTHROUGH 直接给设备发送了 SCSI 命令。

既然跟踪不到,试试抓 USB 的包好了。本来想用 Wireshark 的,但是 WinXP 版的 Wireshark 看来不支持。又尝试了设备分配给 VBox 然后在 Linux 上抓包,结果 permission denied……我是 root 啊都被 deny 了……

那么,还是在 Windows 上抓包吧。有一个软件叫 USBPcap,下载安装最新版,结果遇到 bug。那试试旧版本吧。官网没给出旧版本的下载地址,不过看到下载链接带上了版本号,这就好办了。去 commit log 里找到旧的版本号替换进去,https://dl.bintray.com/desowin/USBPcap/USBPcapSetup-1.0.0.7.exe,就好了~

抓好包,取到 Linux 下扔给 Wireshark 解读。挺小的呢,不到50个包,大部分还都是重复的。很快就定位到关键位置了:

关键 SCSI 命令

一个 0xcc 命令发过去,设备回复「ACTIONSUSBD」,大概是让设备做好准备。然后一个 0xb0 命令,带上7字节数据发过去,时间就设置好了。简单明了,不像那些小米空气净化器之类的所谓「物联网」,通讯加密起来不让人好好使用。

那么,这7字节是怎么传递时间数据的呢?我首先检查了UNIX时间戳,对不上。后来发送这个字串看上去挺像YYYYMMDDHHMMSS格式的,只是明显不是当时的时间。啊,它是十六进制的嘛!心算了几个,符合!再拿出我的 Python 牌计算器,确定年份是小端序的16位整数。

好了,协议细节都弄清楚了,接下来是实现。我原以为我得写个 C 程序,调几个 ioctl 的,后来网友说有个 sg3_utils 包。甚好,直接拿来用 Python 调,省得研究那几个 ioctl 要怎么写。

#!/usr/bin/env python3

import os
import sys
import struct
import subprocess
import datetime

def set_time(dev):
  cmd = ['sg_raw', '-s', '7', dev, 'b0', '00', '00', '00', '00', '00',
         '00', '07', '00', '00', '00', '00']
  p = subprocess.Popen(cmd, stdin=subprocess.PIPE, stderr=subprocess.PIPE)
  dt = datetime.datetime.now()
  data = struct.pack('<HBBBBB', dt.year, dt.month, dt.day,
                     dt.hour, dt.minute, dt.second)
  _, stderr = p.communicate(data)
  ret = p.wait()
  if ret != 0:
    raise subprocess.CalledProcessError(ret, cmd, stderr=stderr)

def actionsusbd(dev):
  cmd = ['sg_raw', '-r', '11', dev, 'cc', '00', '00', '00', '00', '00',
         '00', '0b', '00', '00', '00', '00']
  subprocess.run(cmd, check=True, stderr=subprocess.PIPE)

def main():
  if len(sys.argv) != 2:
    sys.exit('usage: setudisktime DEV')

  dev = sys.argv[1]
  if not os.access(dev, os.R_OK | os.W_OK):
    sys.exit(f'insufficient permission for {dev}')

  actionsusbd(dev)
  set_time(dev)

if __name__ == '__main__':
  main()
Category: Linux | Tags: linux 硬件 usb scsi

Mastodon | Theme: Aeros 2.0 by TheBuckma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