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依云's Blog,转载请注明。
序
最近一段时间,不知道是磁盘、缓存相关算法的更新,还是我开的服务太多,又或者是新软件占用内存太高,我的系统越来越卡了,尤其是更新系统的时候(备份系统时也特别卡,然后我用限制内存占用的办法解决了)。我当然知道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机械硬盘的处理能力就那么多,于是经过一些了解和计划之后,还是决定换 SSD 了。
刚才查看了一下历史数据。从去年七八月份起,平均内存使用量从2G多升高到了3G多。大概是火狐更占内存了吧。我都尽量减少内容进程数量了……也可能是 PHP / MediaWiki 的锅,因为使用 SQLite 存储时,经常发生错误也是这段时间的事情。不过也可以理解为由于磁盘负载重导致的。算了不管了。
准备工作
当然首先要去买块 SSD 啦。我买的是 LITEON T11 Plus 512,512GB,800块。实际操作系统得到的空间是 477GiB,因为硬盘产业还在沿用1000进制的单位词头。它比我预期的要小不少呢,不过拿在手里感觉比一般同样大小的电路板要重。
拆开我的 T470p,把空闲接口旁边的螺丝下下来,然后 SSD 标签朝外插进去。我也不清楚这个接口叫什么。插进去之后它是翘起来的,难怪要用螺丝固定。然后用下下来的螺丝固定好,再把机器装好,就好了。启动系统,可以看到 /dev/nvme0n1 设备在了~GNOME 磁盘软件不能读取到 SMART 信息,用 smartctl -a /dev/nvme0n1 命令就好了。
设备没问题了,接下来当然是备份系统啦。
开始迁移
备份妥当之后,我就开始格式化 SSD。计划是 EFI 分区 512M,400G 给我的 Arch Linux,然后剩下 76G 左右的空间预留给我的 Win10。
然后这 400G,首先上一层 LUKS 加密,然后格式化为 btrfs 文件系统。其实我想要 btrfs 很久了,快照、去重、压缩都挺棒的。但是听说它的性能比较差,而我已经在受磁盘 I/O 能力不足的苦了,所以到现在有了 SSD,是时候换 btrfs 了!
其实之前 zfs(zfsonlinux)也是候选项,并且已经在工作本上使用过了。然而最近我的 zfs 备份两度出现问题(磁盘掉线之后 zfs 元数据损坏,导致一整个 zfs 文件系统一写就卡住;近期莫名其妙 rsync 跑着跑着就卡在那里不动了,磁盘也没有什么活动),再加上之前遇到的各种大小问题(ARC 被算进内存使用量中;挂载期间一旦磁盘离线就卡死;克隆出来的文件系统无法摆脱原文件系统;不支持 overlayfs;因为是树外模块所以需要专门准备的支持 zfs 的系统来执行安装),以及 TRIM 支持刚刚才加入,我已经停用 zfs 并将其排除考虑范围了。
然后就是规划子卷。参考了 openSUSE 的方案,最终决定分为这么几个子卷:/, /var/cache, /var/tmp, /var/log, /var/lib/lxc/lxc-debian/rootfs, /var/lib/lxc/lxc-centos6/rootfs, /home/lilydjwg, /home/lilydjwg/.cache。主要考虑的是快照。另外我给 /var/log/journal 和 /var/lib/postgres chattr +C 禁用了 CoW。这样也会禁用压缩,不过本来它们基本上就没什么可压缩的。需要排除的有:我的公开第三方源码和各类大文件用的 /ldata 还是放在机械硬盘上、/var/cache/pacman/pkg 缓存不要、/var/lib/pacman.fs 不用单独放连续的文件里了、/home/lilydjwg/.cache 缓存不要、/home/lilydjwg/.debug 这个 perf top 用的目录会有 libc 的硬链接,rsync 时会失败所以就不要了。
最终的同步命令如下:
sudo systemd-run -p MemoryMax=64M --scope \ rsync -aviHAXKhPS --inplace --delete --exclude='*~' --one-file-system \ / /mnt/root --exclude=/var/cache/pacman/pkg --exclude=/home/lilydjwg/.cache \ --exclude=/var/lib/pacman.fs --exclude=/ldata --exclude=/home/lilydjwg/.debug
同步好之后,重启进入 live 系统再同步一次以保证最新数据也同步好了。然后把部分被排除的目录再同步一下:~/.cache/winetricks 这个以后不一定能够下到、~/.cache/sxiv 都是有效缓存(我有清理)而且生成耗 CPU、/var/lib/pacman 这个是被 --one-file-system 排除掉的。
然后是在 /etc/default/grub 里更新内核命令行 cryptdevice=/dev/disk/by-partlabel/ssd:ssd:allow-discards。这个 allow-discards 会轻微地降低安全性,不过在中国没什么用的。更新 /etc/fstab。
然后还有 /boot 要处理。其实就是把内核和 initrd 复制过去,然后重新安装 grub、生成 grub 配置。位于机械硬盘上的旧文件之后再删掉即可。
重启,使用 fallback 版 initrd 进入系统,开始修复各种问题。
首先是更新默认的 initrd。不过在更新它之前,我要修改一下我自己的 hook。之前这个 hook 里只有 partprobe 我解密之后的机械硬盘分区,因为我在它上边又分了 xfs 和 swap 两个区。现在因为 encrypt hook 解密的是 SSD 上的分区,所以这个机械硬盘上的加密分区的解密也要自己做。其实也很简单,给这个加密分区添加一下文件密钥,然后
cryptsetup open --type=luks --key-file=/etc/keys/hdd.luks /dev/disk/by-partlabel/main main
就可以了。不需要输入两次密码。
/ldata 使用 automount 延迟挂载,所以需要写 ldata.mount 和 ldata.automount 两个文件,然后 enable ldata.automount 那个。不知道写在 /etc/fstab 里是不是也行。然后把机械硬盘里的目录结构调整一下,把原来 /ldata 下的东西上移一级,旧的 / 里的其它东西都放到隐藏的 .oldroot 里去好了。
swap 本来我是保留着的,不过发现这样子我会时不时听到机械硬盘启动了。而且因为机械硬盘启动比较费时,所以系统会卡好一会儿(大概有一两秒)……所以我默认就不开 swap 了,但是 resume hook 还是保留,需要的时候打开 swap 就可以休眠了。这个 resume hook 也是我需要在启动的时候就解密机械硬盘上的加密分区的原因。
加了一个每周运行的 fstrim -v /
cron 任务。没有使用 fstrim.timer 是因为它会 trim 所有设备。而我可不希望它去 trim 我挂载的机械硬盘上的 loop 设备,会造成大量碎片的。
还有一些小问题要处理。chattr +i /etc/resolv.conf 以避免 DNS 服务器被不知不觉修改了。我有用 dnsmasq 的所以这个文件不用动。我有一个 MediaWiki 实例的文件是使用 overlayfs 的,它现在挂载提示「failed to verify upper root origin」。后来才发现相关目录上有同步到几个 trusted. 开头的、overlayfs 使用的扩展属性。是它还挂载的时候被同步到的,不知道为什么最后一次同步时没有被清除掉。手动使用 setxattr 删除掉就好了。
rsync 还出了另外几个莫名其妙的问题。我在 /usr/local/sbin 下有个最近新加的文件的执行权限消失了,造成使用它的 systemd 服务失败。另外有个最近被删除的配置文件竟然还在。我不是有指定 --delete
选项吗?火狐缓存的网站图标也都没有了,需要访问之后才会重新出现。~/.cache 下有很多 root 所有的空目录,也许是我哪次忘记 --exclude 它然后又中断才加上?
Wine 有几个文件有几十 KiB 大的 user.wine.sd
扩展属性。太大了以至于 btrfs 里放不下,报「No space left on device」错误。我刚看到时还吓一跳,以为是我的 SSD 满了,仔细一看才发现只是扩展属性写不下而已。
我于是又带 --dry-run 参数同步了一次,确定再没有什么需要的东西被落下。这次 rsync 出现这些问题很是奇怪,不过我没有留日志,加上操作的时候其实是有不少修修改改的,所以就不深究了吧。
修好所有发现的问题,再次重启之后,systemctl status 和 systemctl --user status 没有失败项了~撒花 O(∩_∩)O~
后记
现在我的系统超快的!比如启动时间:
>>> systemd-analyze Startup finished in 9.257s (firmware) + 1.466s (loader) + 15.110s (kernel) + 6.945s (userspace) = 32.780s graphical.target reached after 6.945s in userspace
firmware 和 loader 咱管不了。kernel 那儿包含了我输入密码解密,以及解密和探索机械硬盘上的分区,所以花了些时间。userspace 那里你别看花了好几秒,其实大部分时间都是花在联网上了。不依赖网络的服务在差不多一秒的时间内就全部启动好了。
之后我还要更新备份脚本,因为我用了 --one-file-system 而现在它们在不同的子卷上。再写一下每日快照的脚本,就不用一不小心删错文件啥的都要去备份里找了。
关于写入量,smartctl -a /dev/nvme0n1; sleep 300; smartctl -a /dev/nvme0n1
统计了一下,因为我开了 collectd 收集一些系统数据,每分钟大概会写入 60MiB 的数据。算下来,一年要写 20T 左右。这块 SSD 标称的是 280TBW,也就是可以写 280TB 的数据。这么算起来能用十年,所以就这样吧,不用再优化了。顺便说一下,SMART 信息里的「Data Units Written」数据,乘以 512000 之后是字节数。
就这样啦。最后还要说一句:SSD 超快的!
Mar 31, 2019 03:59:53 PM
恭喜雪依依~
Apr 06, 2019 01:42:22 PM
Good!
Apr 12, 2019 01:19:17 PM
我的做法是一开始就将整个Archlinux系统都装在一个文件里面,迁移系统的时候,直接拷贝整个文件就得了,我用的Windows也是整个系统都装在一个vhdx文件里面嘻嘻
May 05, 2019 12:02:18 PM
HDD应该是不支持discard的吧?按照manpage,fstrim应该会跳过HDD,所以即使用自带的timer应该也不会有影响
May 05, 2019 05:51:32 PM
使用文件作为存储的 loop 设备会支持的,trim 的结果就是没有被使用的地方变成空洞,整个文件快速碎片化。当然还有其它的一些 thin provisiion 设备也支持,搞不好也会这样(不过我没用到)。
May 06, 2019 07:54:42 AM
原来如此。搜了一下lvmthin也是可以的(不过可以设成忽略discard请求),看来我之前对discard的功能有特别大的误解。。
Jun 30, 2019 05:55:37 PM
读了一半才反应过来标题是SSD不是BSD……
Jun 30, 2019 07:25:12 PM
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