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28
2011
35

新的Arch,杯具的nouveau驱动

上周五,我决定在本机上安装 Archlinux,然后逐步将整个系统迁移过去。但杯具的是,三天过去了,我只能决定暂时放弃。

转向 Arch

自从 Ubuntu 9.04 发布以来,我就告别了 Windows XP,一直在用 Ubuntu 了。时至今日已经快两年了,这个系统却从来没有重装过,Ubuntu 半年一次的版本升级,我都是升级升过来的。但现在,我觉得有必要换系统了。

首先,一个系统用的时间长了,难免有些垃圾文件神马的。Linux 比 Windows 要好很多,不需要“优化大师”神马的,但不清理我心里总觉得不舒服,因为我知道系统里有那么些无用的文件存在。首当其冲的是用户配置文件,就是$HOME下的东东。很多时候会一时冲动安装一些刚刚听说的软件,后来发现并不是自己喜欢或者需要的,所以又卸载掉。最开始什么都不清楚,没有去清理掉$HOME下的配置文件。后来会手动去清理下,但还是不时地发现一些不需要的配置文件。也有一些软件安装了却没有卸载干净,像软件自己生成的全局配置文件之类的,我也不可能每次卸载软件时仔细检查 dpkg 的输出。升级软件后也可能会留下一些再也不会用到的配置文件。

其次,Ubuntu 默认装了太多我从来不用的软件。鉴别出这些软件并不容易。而 Arch 的软件除了核心系统外完全由自己指定安装,这种不干活的软件势必会少很多。另外,Arch 的软件包打包很容易。虽然我不是编译狂人,但有些软件,比如Vim,我还是一直坚持自己编译。用 Ubuntu 的话,我只能很原始地编译好再make install,卸载时还得找到configure好的Makefile来卸载,而在 Arch 上的话,我可以很容易地让 pacman 帮我管理这些自己编译的软件。

再次,我现在的 Ubuntu 不知道被我怎么折腾了下,网络连接出问题了,虽然后来解决了,但是这样会自动使用一个名为“ifupdown (eth0)”的配置,且无法更改。它唯一的问题是,其 DNS 是由路由器分配的,而不是我指定的8.8.8.8。所以每次开机后、挂起/休眠恢复后,我都需要重新连下网,等等几十秒,让我很是郁闷。另外,由于历史原因,我一直在使用 ext3 文件系统,每次检查文件系统时得等好几分钟,很想换 ext4 了。

最后,Arch 的启动和关机界面太漂亮了。我并不喜欢 Ubuntu 的图形启动界面,就像我不喜欢 Window 7 的 Aero 界面一样。纯文本的界面挺不错的,而且我知道它正在做什么。万一卡住了,我也知道是卡在什么位置了。配置也很方便,主要的系统配置都写在rc.conf里,不像 Ubuntu 下,我不知道 sshd、vsftpd 以及 privoxy 是怎么跑起来的。前两者没什么问题,可是 privoxy 我有自己运行的实例,系统自动运行反而占用了端口,让使用我自己的配置的实例运行不了。

新的系统

我是直接复制之前安装在移动硬盘上的终端版 Arch,省得升级和安装曾经安装过的软件的麻烦。首先挂载/home和/boot,dd 了个 70M 的文件再 mkfs.ext4 后挂载到 /var/lib/pacman,专门放 pacman 的数据库。之所以没有使用 reiserfs 或者 ext2,是考虑到它们可能更容易在断电或者宕机的时候出问题。安全第一啊!我可不想因为包管理器的数据库被损坏而重装系统。

复制系统我最开始用的是 tar,可是很快我发现复制过去的可执行文件的权限都是 700……果断 Ctrl-C,然后换 rsync:

rsync -aviK --delete --delete-excluded --exclude=boot/other '--exclude=var/cache/pacman/*' ./ /media/rooty

刚运行几秒钟,我突然想起了 pacman 数据库将要存放的 /var/lib/pacman.fs 文件。于是 Ctrl-C 掉,把--delete参数去掉再继续。就在我以为逃过一劫时,rsync 执行完毕,我看到最后一行赫然写着 pacman.fs 已被删除!

怎么会这样?赶紧 man 一下:

       --delete-excluded
              In addition to deleting the files on the receiving side that are not on the sending side, this tells rsync to also delete any files  on  the  receiving
              side  that are excluded (see --exclude).

In addition to

但我知道文件的数据还未真正删除,因为那个文件仍处于被挂载的状态。我尝试过 debugfs,但是没找到它。Google 过,无果。好吧,我认命,又重新 dd 了一个 pacman.fs,一边 dd 我一边祈祷,希望这个文件是连续分配的。

终于搞定复制前,我还经历过一次误删 pacman 的数据库。好在还有一份副本,所以才未酿成大祸。接下来就是一系列的 pacman 命令了。然后,当我尝试启动 gdm 时,杯具发生了——

杯具

花屏了!!!

这个图片是我手动启动 X,然后开 gnome-terminal,再在根本看不清字的情况下输入scrot而得到的。

三天来我一直在尝试各种设置,重装 nouveau 和 xorg,设定不同的 xorg.conf,但无一例外。通过 vimdiff,我注意到 Xorg.0.log 中的以下信息:

[   122.450] (--) NOUVEAU(0): Virtual size is 1366x768 (pitch 0)

而显示正确的时候(在我的 Ubuntu 和 PartedMagic 上)pitch 后面的数字都是 1408。

[    27.992] (--) NOUVEAU(0): Virtual size is 1366x768 (pitch 1408)

Google 后在这里看到设置DisplaySize等来调整 pitch 参数的方法。设置后我紧张地启动了 gdm,可希望再一次地破灭了……

昨天,我终于看到这个帖子。看来是个 bug 了。于是,再一次地,我的 Linux 系统安装宣告失败。记得2009年3月的时候,我第一次安装 Linux,也就是 Ubuntu 8.10。安装很顺利,可是在使用几天之后,X 便再也启动不了,只好重装。重装好几次,每次情况都一样,直到 9.04 的发布。

在尝试解决这个问题期间,我不仅搞定了终端下上 gtalk、中文输入(最开始是 vimim,后来改用 zhcon),还分析了 zhcon 的码表文件格式,并将 fcitx 的码表转成 zhcon 的。

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绝对不会买使用 nvidia 显卡的机器了。

为什么我不用官方驱动

为什么我一定要用 nouveau,而不使用 nvidia 的官方驱动呢?不是因为 nouveau 开源,只是因为我转向 Arch 的原因之一——更漂亮的控制台界面。最开始我就是用的官方驱动,还有 compiz 的特效。我的控制台分辨率,从最开始的 800x600,后来终于折腾成了 1024x768。可是我的显示器是宽屏啊,1366x768 的!我忍受又胖又矮的字体好久,也忍受了每次从图形界面切换到 tty 或者另一个图形界面时的黑屏闪烁。最后,compiz 开始不给力,不时地卡好几秒。于是我终于放弃了特效,转向实用主义,用起了 nouveau 驱动。虽然 Ubuntu 的终端也就是那样,文本到处乱飞,字体也令人不爽,但毕竟切换 tty 时不再闪烁,我可以同时跑 Awesome 和 gnome 了,心里还是挺满意的。

本以为可以完美转向 Arch 的,没想到再次被 nvidia 杯具。我实在是弄不懂,开放接口文档就那么难么?


2011年4月9日更新:

今天准备试试GNOME 3 的 Live CD,结果进入图形界面后一看,和 Arch 一样的悲剧……

2011年4月11日更新:

这里有一些相关的 bug 报告——

2011年4月11日再次更新:

经过两个星期的折腾和等待,以及Update Scanner的不断监视,我于第一时间更新内核至 2.6.38.2,整个世界就正常了!

Category: Linux | Tags: arch 显卡驱动 nouveau

| Theme: Aeros 2.0 by TheBuckma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