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9
2020
0

终端色彩总结

终端转义序列里有一个 SGR 代码用于表示「粗体或者增加强度」的字体渲染。相当多的终端将其实现作更明亮的颜色而非粗体字,也有很多终端应用程序如此(比如 mutt 中的 brightXXX 颜色使用此代码;新一点的 mutt 支持使用 lightXXX 来表示亮色了)。

然而最近,GNOME 终端决定将这个「或」字去掉,让 SGR 代码 1 表示粗体,亮色使用另外的颜色代码来表示。这无疑导致了我看到的许多软件里出现粗体字。有时候看着还行(比如 systemd、htop 中的),有时候会让人觉得很不舒服(比如 zsh 里打着命令,字体一会儿变粗一会儿变普通粗细)。我就认真去查了一下相关信息,作出相应的配置更改,顺便做个总结笔记好了。

转义序列

「选择图形展现」(Select Graphic Rendition; SGR)序列用于设置字体的渲染方式。其格式为CSI (code ";")* code m。CSI 就是 ESC "["。一个序列里可以给出多个代码,使用分号分隔。如果一个都不给出,当作代码 0 解释。

八色

这是最基础的八种颜色,代码 30-37 设置前景色,40-47 设置背景色。

16色

这就是大多数终端设置里,那个14色的调色板所指定的色彩了。为什么只有14色呢?因为默认的前景色和背景色是单独的设置项。

如序言中所说,相当多的终端将代码 1 解释为亮色,也就是上述八色再加上对应的明亮版本。

自 GNOME 终端此次改革之后,代码 1 只管粗体。要亮色,使用代码 90-97 设置前景色,100-107 设置背景色。除了 GNOME 终端外,也有一些其它终端跟进,比如 alacritty。有些终端保留了将代码 1 解释为亮色的选项,而 GNOME 终端最近去掉了这个选项(但是还有一个将粗体字显示为亮色的选项)。

256色

16色怎么够?于是出现了256色。

ESC[38;5;<n>m用于设置前景色,ESC[48;5;<n>m用于设置背景色。其中,n 是一个数,0-7 同代码 30-37,是那最初八种颜色。8-15 是它们的亮色变种。16-231 是216种彩色,在RGB空间构成了一个6x6x6的立方体。232-255 是24个灰阶色彩。

一些标准中,这中间的分隔符使用冒号。

真彩色

现代显示器普遍使用8位值表示RGB中每一个通道、共计24位了,终端也不能落后呀。于是有些终端也支持了这个被称为「真彩色」的24位色彩了。

代码格式是256色的扩充。ESC[38;2;<r>;<g>;<b>m来设置前景色,ESC[48;2;<r>;<g>;<b>m设置背景色。这里的 r、g、b 当然就是RGB色彩空间的值了,每一项的取值范围是 0-255。

测试脚本

整合了我从各处收集到的展示方式,写了一个脚本,可以直观地感受终端对各种色彩的支持情况:

colors.py

参考资料

Category: Linux | Tags: linux 终端 色彩
5
19
2020
12

桥接无线网卡!

众所周知,大部分无线网卡是不支持桥接操作的。

但是 VirtualBox 就是能,因为它做了特殊处理:来回改 MAC。

那么,我的 LXCnetnsKVM 啥的也想这么玩,成不?

实际上不仅能成,而且 Debian Wiki 还给出了两个方案。方案一是用 ebtables 来回改 MAC。不过我失败了,可能是 ebtables 不支持改完 MAC 再把包发往另外的网络接口吧。

方案二是内核的一个叫 Proxy ARP 的功能。设置起来超级简单:往/proc/sys/net/ipv4/conf/all/proxy_arp里写1,然后给需要的 IP 地址加一条 /32 路由项就可以了。

这方案相比起 VirtualBox 来是非常手动了,也不支持 DHCP 自动配置的 IP 地址,但好歹能用。至少微信备份能用。(火狐的 Wi-Fi 远程调试已经坏掉了,倒是那个「USB 调试」其实只要 adb 连接上就能用,不一定要走 USB 线。)

Category: 网络 | Tags: linux 网络 虚拟机
5
11
2020
6

Linux 的进程优先级与 nice 值

假设有一个程序叫 use-cpu,它运行的时候会一直消耗一个 CPU 核心。试问,如果我开两个终端窗口,分别执行以下两个进程,其 CPU 会如何分配?

$ taskset 2 ./use-cpu
$ taskset 2 nice -n 10 ./use-cpu

两个进程都在1号CPU上运行,意味着它们必定争抢时间片。第二个进程使用 nice 命令设置其 nice 为 10,那么,是不是第二个进程会占用比较少的 CPU 呢?

很合情合理的推理,然而答案是否定的。

呃,也不一定。cat /proc/sys/kernel/sched_autogroup_enabled 看一下,这个开了的话,CPU 调度会多一个层级。默认是开的,所以这两个进程会均分 CPU 时间。

首先说好了呀,这里只讨论普通进程(SCHED_OTHER)的调度。实时进程啥的不考虑。当然啦,CPU 分配只发生在 R(Runnable)状态的进程之间,暂时用不到 CPU 的进程不管。

最上面的层级是 cgroups 了。按照 cgroup 层级,每一层的子组或者进程间按权重分配。对于 cgroups v1,权重文件是 cpu.shares;cgroups v2 则是 cpu.weight。不管用哪个版本的 cgroups,systemd 默认都没有做特别的设置的。对于 v1,大家全在根组里;对于 v2,CPU 控制器都没有启用。如果你去设置 systemd 单元的 CPUWeight 属性(或者旧的 CPUShares 属性),那么 systemd 就会开始用 cgroups 来分配 CPU 了。一个意外的状况是,使用 cgroups v2 时,systemd-run 不会自动启用上层组的 CPU 控制器,以至于如果上层未手动启用的话,设置不起作用。在使用 cgroups v1 时,用 systemd 设置 CPUWeight 或者 CPUShares 也不太好用,因为它并不会自动把进程挪到相应的层级里去……

其次就是这个默认会开的 autogroup。这个特性是为了提升交互式的桌面系统的性能而引入的,会把同一 session 的进程放一个组里。每个 autogroup 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调度,每个 autogroup 也有个 nice 值,在 /proc/PID/autogroup 里可以看到,也可以 echo 一个想要的 nice 值进去。至于这个 session,不是 systemd 的那个 session,而是传统 UNIX 的那个 session,也是 setsid(2) 的那个 session。我一直以为它没多大作用,没想到在这里用上了。基本上,同一群进程会在同一个 session 里(比如一群火狐进程,或者一群 make 进程),同一个终端里跑的进程也都在一个 session 里(除非你 setsid 了)。

最后才是轮到进程。其实准确地讲是线程。同一个 autogroup 里的时间片如何分配,就看里边这些线程的 nice 值的大小了。所以其实,我系统里的那些高 nice 值的进程,由于 autogroup 的存在而它们又没有去设置 autogroup 的 nice 值,其实调度起来没什么差别的。

参考资料

  • man 7 sched
  • man 7 cgroups
Category: Linux | Tags: systemd linux cgroups
5
7
2020
10

Intel GVT-g 初体验

准备 GVT-g

把 kvmgt vfio-iommu-type1 vfio-mdev 这仨加到 /etc/mkinitcpio.confMODULES 数组里去。mkinitcpio -P 重新生成一下 initramfs。

添加内核参数 i915.enable_gvt=1。比如是 grub 引导就去改 /etc/default/grub 里的 GRUB_CMDLINE_LINUX 变量,然后 grub-mkconfig ...

去把 /etc/systemd/system.conf 里的 DefaultLimitMEMLOCK 给改了。比如 DefaultLimitMEMLOCK=65536:1073741824

重启。

这个时候应该已经有 /sys/devices/pciXXXX:XX/XXXX:XXXX.X/mdev_supported_types 这个目录了。里边有好几个选项呢。选择一下合适的(查看 description 文件),然后往里边的 create 文件里写一个 UUID 就创建了。

启动 KVM 虚拟机

呃,如果你还没有磁盘镜像就自己 qemu-img 创建一个,然后装机。如果你有别的虚拟机的,也可以用 qemu-img 去转格式。

另外准备一下网络。我早就有个网桥了,所以直接用它了。在 /etc/qemu/bridge.conf 里写一句 allow br0 不然不给用的,毕竟我是普通用户权限而网络接口是要 root 权限操作的,得明确允许一下。

我尽可能地使用了 virtio,据说性能好(VirtualBox 也支持一部分了呢)。如果用已有的虚拟机系统但以前没用过 virtio 的话,记得用 fallback 那个 initramfs 启动,然后进系统之后重新生成一个。

我给分配了四个逻辑 CPU 核,4G 内存。VGA 要关掉,不然两个显卡用起来麻烦。为了避免部分内容显示到别处去(如果关了 VGA 的话就看不到,否则能在默认的那个上看到),要加上 ramfb=on,driver=vfio-pci-nohotplug 选项。

声音当然是要的。添加个 PulseAudio 后端,一张 HDA 声卡。我不懂声卡型号所以找了个顺眼的,能用就好。

合起来是这样子的(那两个省略号,一个是磁盘镜像路径,一个是创建 vGPU 用的 UUID):

#!/bin/bash -e

ulimit -l 1024000

exec qemu-system-x86_64 -enable-kvm \
       -name "ArchKDE" \
       -cpu host -smp 4 \
       -m 4G \
       -drive file=/.../ArchLinuxKDE.qcow2,if=virtio \
       -netdev bridge,id=eth0,br=br0 \
       -device virtio-net,netdev=eth0 \
       -device vfio-pci,sysfsdev=/sys/bus/mdev/devices/...,display=on,x-igd-opregion=on,ramfb=on,driver=vfio-pci-nohotplug \
       -vga none \
       -display gtk,gl=on \
       -audiodev pa,id=pa0,server=/run/user/$UID/pulse/native -device intel-hda -device hda-output,audiodev=pa0 \
       "$@"

如果你使用 GVT-g 显卡的时候整个系统都卡卡卡的话,去看一下宿主的内核日志,是不是有 vfio_pin_page_external: Task qemu-system-x86 (257364) RLIMIT_MEMLOCK (104857600) exceeded 这样的提示,然后去把 RLIMIT_MEMLOCK 给调大,大到它不再报这个错为止。我最后给了1000M才终于不报错地把 KDE 给跑起来了(默认是64K)。

当然如果你没有 GVT-g 支持的话,去掉那行配置,然后 -vga virtio 也能用。

参考链接

Category: Linux | Tags: 虚拟机 linux kvm
1
27
2020
3

自制大上 Paperlike HD「驱动」

大上 Paperlike HD 使用有一段时间了,然而有一点我对其非常不满:它需要以 root 权限运行一个图形界面的程序。具体麻烦的地方是:

  • 图形界面的程序不方便使用 systemd 管理,那个窗口我得找个地方安放,并且在登出图形界面或者 Xorg 出问题时会随之关闭
  • 即使持续运行此程序,当几秒内不使用键盘或者鼠标的时候屏幕就会休眠。这导致我无法将此屏幕用于关注程序日志或者聊天工具的新消息。
  • 它持续不断地执行多个线程的任务(读取键盘事件、读取鼠标事件、通过 ioctl 与设备通讯),耗费了不少 CPU
  • 在屏幕尚未连接时,它的运行会导致内核不断输出日志「drm_dp_i2c_do_msg: 2 callbacks suppressed」

我曾多次想自己实现一个符合自己使用习惯的方案。

首先当然是 strace 上去啦。这会得到许多类似这样的消息:

ioctl(9</dev/i2c-1<char 89:1>>, _IOC(_IOC_NONE, 0x7, 0x7, 0), 0x7f47d8805b70) = 1
nanosleep({tv_sec=0, tv_nsec=100000000}, NULL) = 0
ioctl(9</dev/i2c-1<char 89:1>>, _IOC(_IOC_NONE, 0x7, 0x7, 0), 0x7f47d8805be0) = 1
nanosleep({tv_sec=0, tv_nsec=200000000},  <unfinished ...>

可以看到它在对 /dev/i2c-1 这个文件进行操作,但是具体内容是个指针,strace 看不到。

我尝试过使用大名鼎鼎的 IDA 的免费版本来分析其具体行为。但我对 IDA 并不熟悉,并且 IDA 只支持 Intel 语法的汇编,而我见的 AT&T 语法的比较多,Intel 的很多表示法我不太能看懂。

后来根据 ioctl 的请求参数找到这个文档,里边有这些 i2c 消息的结构体定义。于是想着先把 ioctl 的数据弄出来看看。一开始尝试用 gdb 去看那个地址的数据,但想到数据是变动的,再加上 gdb 查看太累了,就想起了通过 LD_PRELOAD 去 hook ioctl。

所以又要写 C 了?并没有呢!C 写起来那么不舒服,还是用 Rust 吧~然后搜了一下,还真有现成的用于写 LD_PRELOAD 库的 crate,比如我用的 redhook。不用自己去 dlopen,不用在各处写很多错误处理代码,很容易就写好了。代码链接

拿到了 ioctl 里用的消息,我不用理会它具体是什么意思,也没办法去猜测,自然是把它按大上提供的程序那个样子给发过去了。于是又一个 Rust 程序出来了。

一开始写的时候不小心往 unsafe 代码块里传了个悬空的指针,导致程序不工作,调试了好久,甚至我都把完整的整个流程给复刻了一遍。这要是用 C 写文本解析的逻辑可头疼了,不过 Rust 写起来就跟 Python 差不多的了~

至于那个 bug,是 Rust 语句中的临时对象(此例中是包含一个对象的数组)会在语句结束之后就释放导致的。有点坑,但也没什么好的办法。

程序运行起来之后就会保持 Paperlike HD 显示器可用,不会报错让装驱动,也不会过几秒就休眠了。我大幅降低了消息发送的频率(由差不多每秒三次改成了三秒才一次),再加上不需要读取键鼠输入,所以 CPU 占用也会大幅减少。另外内核也不会再打印「drm_dp_i2c_do_msg: 2 callbacks suppressed」的消息了,大概是因为消息频率降低了?重新连接显示器之后,和大上原版程序一样有概率出现显示器亮蓝灯、屏幕不工作的情况。拔插一下电源可解。

当然啦,如果有人要用这个程序的话,记得先确认一下你的 i2c 设备文件路径(去 lsof 大上原版程序就行)。另外,使用此程序后果自负,由此造成的任何设备损坏或者其它损失,我都不负责任的哦~

Category: 硬件 | Tags: 显示器 linux Rust E-ink 硬件
11
26
2019
11

Python 3.8 升级记录

Python 3.8 发布有好多天了,Arch Linux 也早就重新打包了一千多个包(感谢辛勤的肥猫猫),隔天就从 [staging] 进入 [testing] 了,四天之后进入正式仓库([extra] 和 [community])。

Python 3.8 进入官方仓库的次日,我本地进行了更新。之所以要等一天,自然是等 [archlinuxcn] 的更新啦。然后那些需要人工干预而又暂时没人理的我本地重新打包了。使用 pacman -Qo /usr/lib/python3.7/site-packages 查询尚未更新的软件包,然后对着对应的 PKGBUILD 一顿改(基本上也就是 pkgrel 加 0.1 而已),makepkg -si 就好了。

但是这样还没完事哦。

sudo updatedb 更新一下 mlocate 的数据库。然后 locate -be python3.7 | grep -v /var/lib/lxc 找到一些残留的文件,主要是 ~/.local/lib 下的,以及散落在管理之外的 venv 里的。~/.local/lib 下的都是我自己的项目,删掉然后重新去项目里 python setup.py develop --user 就好了。venv 的话,直接删掉吧……

然后是 locate -be python-37 | grep -v /var/lib/lxc | grep -v /usr/lib/python3.7/site-packages。这个是为了查 Python 3.7 的 pyc 文件,所以这次也排除了 Python 3.7 的 site-packages,避免尚未更新的 Python 包的干扰(有些暂时用不到的包我就懒得自己 makepkg 了),等更新完之后整个目录删掉。有些软件包(比如 gdb-common)没有使用标准的 Python 安装流程(比如因为并不是标准的 Python 库),打包者(比如著名的 Allan McRae)没有或者拒绝在打包时编译 pyc 文件,造成 Python 自行创建不被管理的 pyc 文件,软件包卸载或者 Python 升级后就残留下来了。

确认没有问题之后(比如有些软件可能自带了个旧版本的 Python,或者有些并不是 pyc 的文件也包含这个字符串),执行 locate -be python-37 | grep -v /var/lib/lxc | grep -v /usr/lib/python3.7/site-packages | sudo xargs rm -v 删除这些文件。当然如果有需要保留的文件自行从文件列表中删掉先。

pyc 清理之后,接下来清理一下空的 __pycache__ 目录啦。locate -be __pycache__ | sudo xargs rmdir -v 2>/dev/null 就可以了,非空目录不会被删掉的。

哦对了,我现在在用 mypy 了,所以还要 locate -we .mypy_cache/3.7 一下。

我之所以现在记录这事儿,「现在」的原因是,我要在另一个系统上再测试一遍再发布出来,「记录」的原因是,下一次我就不用想要执行哪些命令了。

Category: Linux | Tags: linux python Arch Linux
10
28
2019
22

Poker II 键盘调教记

Poker II 是一款可编程的61键机械键盘,是最小的那种,没有 F1-F12 那一行键。跟 HHKB 有些像。这是我第一次使用这么小的键盘,以前都用的84键的。选择它的原因是,更加小巧,没有旁边的光标移动键,使得打字的时候几乎不需要把手挪来挪去的。编程功能似乎也挺有意思的。我手上这把是红轴的,感觉手感也挺好,虽然没有了青轴那清脆的叫声。照片我就不放啦,网上能搜到的。

研究完说明书,发现它的编程功能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好。主要缺点如下:

  • 非默认层会一直亮着个灯,而默认层又不能编程。
  • 只能对非组合键,以及没有预设功能的 Fn 组合键编程。所以额外的 Pn 键很残废。
  • 编程结果无法导入导出。所以哪天不小心重置了键盘,这将导致重复而无趣的劳动。

不过也能凑合着用了。最后我的设置是这样的:

不再使用 xmodmap 来交换 Esc 和 Caps Lock。笔记本键盘改用 hwdb,Poker II 使用内建编程功能。于是我可以在别处(比如手机、BIOS、Win10)使用这把键盘而不感觉别扭与小心翼翼。xmodmap 依旧用来把右 Alt 映射为 Multi(Compose)键,用来输入特殊字符,因为我不知道这个键怎么用 hwdb 映射。哦还要在 /etc/vconsole.conf 里去掉之前给 tty 虚拟终端设置的交换 Caps Lock 和 Esc 的 keymap。

红、绿、蓝三个编程层。红层没什么用,暂时留作测试。绿层作为打字用布局,方向键使用 Fn 组合键完成,Esc 位放 `~。蓝层作为看视频的布局,方向键使用右下角的四个键完成,无处安放的 Pn 暂时放 Esc 位。其余共有映射为:

  • Caps Lock 位放 Esc。
  • 交换 Fn 和右 Alt 键。这样 Fn 键好按一点,反正右 Alt 很少用到。
  • 映射两组 Ctrl-PgUp/PgDn 分别到 Fn-Q/E 和 Fn-O/L。这快捷键非常常用,可以在火狐和 Telegram 切换标签页。

Poker II 编程时有个「编程延迟」设置,我一直没搞明白它要怎么用,也导致我的映射一直有问题,按一次出一到两次。直到后来找到这篇文章,才明白它不是个设置,而是个事件,按下它即导致出键码时延迟指定的时间。

另外我没能在 Poker II 上按出 SysRq 来,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hwdb 的配置方法来自 ArchWiki Map scancodes to keycodes 页面。我的配置如下:

evdev:atkbd:dmi:*
 KEYBOARD_KEY_01=capslock   # esc
 KEYBOARD_KEY_3a=esc        # capslock
 KEYBOARD_KEY_b7=rightmeta  # prtsc
 KEYBOARD_KEY_c5=print      # pause (Fn+P)

把配置放到 /etc/udev/hwdb.d 下的 .hwdb 后缀文件中,然后执行

sudo systemd-hwdb update
sudo udevadm trigger

就好了。

用了几天了。除了 LED 灯老亮着有些刺眼外,一切安好。也终于把 Caps Lock 的设置方法搬到更底层了。

Category: 硬件 | Tags: 硬件 linux 键盘
9
3
2019
20

NVIDIA PRIME 配置笔记

这是由 NVIDIA 官方提供的新的双显卡配置方案(官方文档),需要最新的驱动及 Xorg 支持。其中 nvidia 驱动已经位于 Arch Linux 官方仓库中(版本号 435.21)。相关 Xorg 补丁还在 git 上,并没有新版本放出,所以需要自行编译包含补丁的版本。这里有现成的 PKGBUILD。我打包好的版本也提供下载

2019年11月25日更新:xorg-server 1.20.6 已经进入 Arch Linux 官方仓库,包含需要的补丁了。

2020年02月14日更新:现在也可以通过安装 nvidia-prime 直接配置好,就不用搞下边那些配置了。记得安装 nvidia(或者 nvidia-dkms 等)驱动包哦~

我的硬件是 ThinkPad T470p,Intel Corporation HD Graphics 630 核显和 GeForce 940MX 独显。核显的特点是:省电、支持视频编解码加速。独显的特点是:Minecraft 能开光影,FPS 也要高一点。用来跑火狐的话可以正确渲染 FishGL

配置方法如下。

首先把 bbswitch 啥的都卸载了吧。虽然注意点不卸载也没事,但是毕竟装着没意义还容易出问题。然后看看 /etc/modprobe.d 下有没有黑名单 nvidia 的驱动,给它取消了。我有一个 options nvidia_drm modeset=1 的配置,不知道有没有影响。

Xorg 这边要加一段配置。就保存在 /etc/X11/xorg.conf.d/nvidia.conf 好了。

Section "ServerLayout"
  Identifier "layout"
  Screen 0 "iGPU"
  Option "AllowNVIDIAGPUScreens"
EndSection

Section "Device"
  Identifier "iGPU"
  Driver "modesetting"
  BusID "PCI:0:2:0"
EndSection

Section "Screen"
  Identifier "iGPU"
  Device "iGPU"
EndSection

Section "Device"
  Identifier "dGPU"
  Driver "nvidia"
EndSection

那个 BusID 的值要自己看着 lspci | grep VGA 来改。

如果你之前是用N卡跑 Xorg 的,需要把 xrandr --setprovideroutputsource modesetting NVIDIA-0 之类的设置去掉。

然后重启系统就可以了。请做好通过 tty 或者 ssh 修复配置的准备。

默认情况下,Xorg 及其上的程序运行于i卡。使用 __NV_PRIME_RENDER_OFFLOAD=1 __GLX_VENDOR_LIBRARY_NAME=nvidia 环境变量来指定使用N卡。为了方便起见,做一个别名好了:

alias nvrun="__NV_PRIME_RENDER_OFFLOAD=1 __GLX_VENDOR_LIBRARY_NAME=nvidia"

然后就可以 nvrun minecraft-launcher 啦~

Minecraft BSL 光影效果

对了,要注意一下的是,这两个环境变量对视频硬解也是有效的。比如我如果给 mpv 使用这两个环境变量的话,mpv 就会黑屏(我的N卡不支持硬解……

Category: Linux | Tags: linux nvidia 显卡驱动
4
9
2019
4

T470p 使用N卡运行 Xorg

这么做的原因是:这样 minecraft 帧率高,不卡顿。

  • intel 显卡:帧率低,好像是20fps左右吧。开不了光影
  • optirun:坏了
  • primusrun:帧率高了一些,不多
  • nvidia-xrun:丝般顺滑,只是切换回我之前跑程序的 Xorg 时,发现我的 Awesome 已经没了。一开始是黑屏,经过配置之后倒是能得到 LightDM 的登录画图。另外 nvidia-xrun 无法卸载模块,因为被 Xorg 使用了,需要停止 lightdm。

那么,既然 nvidia-xrun 效率不错,我要是把整个桌面都搬上去呢?经过了一些折腾之后,取得了不错的结果。一个意料之外的好处是,播放视频、网页浏览器里滚动页面时常出现的画面撕裂好了~

当然这样做会费电,降低续航时间。不过既然是 T470p,一开始我就没打算整天带着它到处跑,所以无所谓啦。需要的时候再切回去好了。有个叫 optimus-manager 的软件,看介绍是帮助这么切换的。不过我对一切自动化程度太高的软件都心存疑虑,不确定它到底干了什么,会不会和我其他的配置相冲突。所以以后再看看啦。

最终的配置方案是这样的——

首先,把 bumblebeed.service 关掉并禁用。

然后,Xorg 配置一份,放 /etc/X11/xorg.conf.d/ 下就好。这份配置来自于惠狐的《Archlinux 下 Intel 和 NVIDIA 双显卡 de 折腾笔记》一文。

Section "OutputClass"
    Identifier "intel"
    MatchDriver "i915"
    Driver "modesetting"
EndSection

Section "OutputClass"
    Identifier "nvidia"
    MatchDriver "nvidia-drm"
    Driver "nvidia"
    Option "AllowEmptyInitialConfiguration"
    Option "PrimaryGPU" "yes"
    ModulePath "/usr/lib/nvidia/xorg"
    ModulePath "/usr/lib/xorg/modules"
EndSection

lightdm.conf 里在 [Seat:*] 里加一个 hook 配置,否则会黑屏的:

display-setup-script=/usr/local/bin/lightdm-setup

这个脚本内容如下:

#!/bin/bash -e

xrandr --setprovideroutputsource modesetting NVIDIA-0 || exit 0
xrandr --auto

写了一个 systemd service,用来启用 N 卡。因为默认它是关的。

[Unit]
Description=Switch On nvidia card
ConditionPathExists=/proc/acpi/bbswitch
Before=display-manager.service

[Service]
Type=oneshot
ExecStart=/bin/sh -c "echo ON > /proc/acpi/bbswitch"

[Install]
WantedBy=graphical.target

我之前在 ~/.xprofile 配置了视频的硬件加速,现在得删掉。GM108M [GeForce 940MX] 这个显卡的视频加速没法用的。

设置内核模块的选项 options nvidia_drm modeset=1,不然 xrandr --scale 时结果会不对。

暂时就这些了。


2019年07月20日更新:我又换回 Intel 显卡了。虽然这样性能差一点,滚动、视频时画面有点撕裂,外接屏幕中鼠标会闪,但是它稳定可靠啊!Nvidia 的驱动实在是崩得太闹心了(而且我那卡不支持视频硬解)。

2019年09月03日更新:我用上了 NVIDIA 新的 PRIME 方案,效果很好~

Category: Linux | Tags: linux 硬件 显卡驱动
4
4
2019
4

系统在解析哪些域名呢?

最近用 Rust 写了个叫 capture-dns 的小程序,实时显示 DNS 查询结果的。配合 ipmarkup 的效果是这样的:

>>> sudo capture-dns lo | ipmarkup
[sudo] lilydjwg 的密码:
github.com -> 52.74.223.119(新加坡Amazon数据中心)
github.com -> 13.229.188.59(新加坡Amazon数据中心)
github.com -> 13.250.177.223(新加坡Amazon数据中心)
live.github.com -> 192.30.253.125(美国弗吉尼亚州阿什本GitHub)
live.github.com -> 192.30.253.124(美国弗吉尼亚州阿什本GitHub)
collector.githubapp.com -> 34.193.248.191(美国弗吉尼亚州阿什本Amazon数据中心)
collector.githubapp.com -> 52.20.29.9(美国弗吉尼亚州阿什本Amazon数据中心)
collector.githubapp.com -> 34.197.57.23(美国弗吉尼亚州阿什本Amazon数据中心)
api.github.com -> 13.250.94.254(美国Amazon数据中心)
api.github.com -> 13.250.168.23(美国Amazon数据中心)
api.github.com -> 54.169.195.247(新加坡Amazon数据中心)
ocsp.digicert.com -> 117.18.237.29(澳大利亚美国MCI通信服务有限公司(韦里孙商业Verizon Business)EdgeCast亚太网络CDN节点)

可以看到本地的软件们都在查询哪些域名,得到的 IP 又是什么。抓取的是应答,所以没得到 IP 结果的不会显示。我抓取的是 lo 网络接口,因为我本地有用 dnsmasq 做缓存。

其实这个程序一开始不是这样子的。群里有人想抓取系统上进行的 DNS 查询的域名。一开始是用 tshark 抓取的,然而它太占用内存了。我粗略看了一下 Python 的 scapy 工具,也用掉了大几十M内存。那么,用 Rust 写一个好了,也顺便练习一下 Rust。

这个程序运行时只有几M的内存占用,CPU 占用也是非常低的。不过它并没有做完全的协议分析,而是假设抓得的包是以太网帧封装的 IPv4 报文封装的 UDP 数据包里包着 DNS 应答报文。所以如果你是在 eth0 上跑 PPPoE 的话,抓 eth0 上的包就不行了,得抓 ppp0 这种了。当然你要是 IPv6 啊 DoH、DoT 啥的就更抓不到了。

后来我用 bcc 的 tcpretrans 脚本查看我这里到哪些地方的 TCP 连接不太通畅,然而经常会看到一些我猜不到是干嘛的 IP。所以就把这个程序改了一下,把域名对应的解析结果显示出来了。

Rust 不仅节省资源,而且开发的体验真的很棒呢,编译成功之后就能按我预期的运行了。也不用担心什么时候遇到个有问题的报文导致程序崩掉,因为写的时候就已经处理好了出错的情况。不像 Python 写的脚本,刚写好,一跑就抛个异常出来,提示我哪里不小心写错了。好不容易调试好了,跑着跑着,遇到意外情况就挂掉了……

Category: 编程 | Tags: Rust linux 网络 DNS

| Theme: Aeros 2.0 by TheBuckma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