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10
2017
11

在 Linux 下设置录音笔的时间

咱买了一个录音笔,效果比使用笔记本话筒录音好多了还省电。当然啦,我也曾试过使用手机录音,结果是,没能录多久就中断了(Android 就是这么不靠谱)。

我的录音需要记录较为准确的时间信息。录音笔怎么知道现在是什么时间呢?还好它没有跟风,用不着联网!

它带了一个小程序,叫「录音笔专用时间同步工具」(英文叫「SetUDiskTime」,可以搜到的)。是一个 EXE 文件,以及一个 DLL 文件。功能很棒,没有广告,没有推荐,也不需要注册什么乱七八糟的账户,甚至都不需要打开浏览器访问人家官网。就弹一个框,显示当前时间,确定一下就设置好时间了。这年头,这么单纯的 Windows 软件还真是难得呢。

然而,它不支持我用的 Linux 啊。虽然我努力地保证这录音笔一直有电,但是时间还是丢失了几次,它的FAT文件系统也脏了几次。每次我都得开 WinXP 虚拟机来设置时间,好麻烦。

Wine 是不行的,硬件相关的东西基本上没戏。拿 Procmon 跟踪了一下,也没什么复杂的操作,主要部分就几个 DeviceIoControl 调用,但是看不到调用参数。试了试 IDA,基本看不懂……不过倒是能知道,它通过 IOCTL_SCSI_PASSTHROUGH 直接给设备发送了 SCSI 命令。

既然跟踪不到,试试抓 USB 的包好了。本来想用 Wireshark 的,但是 WinXP 版的 Wireshark 看来不支持。又尝试了设备分配给 VBox 然后在 Linux 上抓包,结果 permission denied……我是 root 啊都被 deny 了……

那么,还是在 Windows 上抓包吧。有一个软件叫 USBPcap,下载安装最新版,结果遇到 bug。那试试旧版本吧。官网没给出旧版本的下载地址,不过看到下载链接带上了版本号,这就好办了。去 commit log 里找到旧的版本号替换进去,https://dl.bintray.com/desowin/USBPcap/USBPcapSetup-1.0.0.7.exe,就好了~

抓好包,取到 Linux 下扔给 Wireshark 解读。挺小的呢,不到50个包,大部分还都是重复的。很快就定位到关键位置了:

关键 SCSI 命令

一个 0xcc 命令发过去,设备回复「ACTIONSUSBD」,大概是让设备做好准备。然后一个 0xb0 命令,带上7字节数据发过去,时间就设置好了。简单明了,不像那些小米空气净化器之类的所谓「物联网」,通讯加密起来不让人好好使用。

那么,这7字节是怎么传递时间数据的呢?我首先检查了UNIX时间戳,对不上。后来发送这个字串看上去挺像YYYYMMDDHHMMSS格式的,只是明显不是当时的时间。啊,它是十六进制的嘛!心算了几个,符合!再拿出我的 Python 牌计算器,确定年份是小端序的16位整数。

好了,协议细节都弄清楚了,接下来是实现。我原以为我得写个 C 程序,调几个 ioctl 的,后来网友说有个 sg3_utils 包。甚好,直接拿来用 Python 调,省得研究那几个 ioctl 要怎么写。

#!/usr/bin/env python3

import os
import sys
import struct
import subprocess
import datetime

def set_time(dev):
  cmd = ['sg_raw', '-s', '7', dev, 'b0', '00', '00', '00', '00', '00',
         '00', '07', '00', '00', '00', '00']
  p = subprocess.Popen(cmd, stdin=subprocess.PIPE, stderr=subprocess.PIPE)
  dt = datetime.datetime.now()
  data = struct.pack('<HBBBBB', dt.year, dt.month, dt.day,
                     dt.hour, dt.minute, dt.second)
  _, stderr = p.communicate(data)
  ret = p.wait()
  if ret != 0:
    raise subprocess.CalledProcessError(ret, cmd, stderr=stderr)

def actionsusbd(dev):
  cmd = ['sg_raw', '-r', '11', dev, 'cc', '00', '00', '00', '00', '00',
         '00', '0b', '00', '00', '00', '00']
  subprocess.run(cmd, check=True, stderr=subprocess.PIPE)

def main():
  if len(sys.argv) != 2:
    sys.exit('usage: setudisktime DEV')

  dev = sys.argv[1]
  if not os.access(dev, os.R_OK | os.W_OK):
    sys.exit(f'insufficient permission for {dev}')

  actionsusbd(dev)
  set_time(dev)

if __name__ == '__main__':
  main()
Category: Linux | Tags: linux 硬件 usb scsi
10
10
2017
42

WireGuard: 简单好用的 VPN

家里和公司电脑连接,因为厌倦了一个个做端口映射,有些还因为安全原因得走 ssh,所以决定弄个 VPN。之前使用过 OpenVPN,然而现在懒得再去配置 OpenVPN 的证书了,所以决定尝试一下新东西。

首先,去 WireGuard 官网上转了一圈,结果还是没弄明白怎么配置。后来尝试了一下 demo,把服务端和客户端的脚本分别看了一下,才弄明白。其实在 WireGuard 里,客户端和服务端基本是平等的,差别只是谁主动连接谁而已。双方都会监听一个 UDP 端口。双方都需要一对密钥。双方都需要把对方的公钥加进来。最后一步,谁主动连接,谁就是客户端。因为家里路由器有公网 IP,我做了端口映射,所以我当然是从公司连家里方便了,用不着麻烦的打洞脚本。

首先 pacman -S wireguard-tools 安装。这也会安装上 WireGuard 的内核模块。然后使用熟悉的 ip 命令添加并配置 WireGuard 的网络接口:

# 生成密钥对
wg genkey | tee privatekey | wg pubkey > publickey

sudo ip link add dev wg0 type wireguard
sudo ip address add dev wg0 192.168.58.1/24
sudo wg set wg0 listen-port 60010 private-key privatekey
sudo ip link set wg0 up

这是我家里的配置。使用的是网段 192.168.58.0/24,因为 56 是 vbox 虚拟机用的,57 分配给 lxc 和我的网络命名空间了。指定了一下监听的端口号。我把之前给 mosh 配置了转发的端口号中最高的那个挪用了。

公司里也是同时的配置,只是不需要指定监听端口号,然后把家里那边设置成 peer,并且连过去(相同的命令我没写):

sudo wg set wg0 private-key privatekey peer 这里是公钥 endpoint 家里的IP:60010 allowed-ips 0.0.0.0/0 persistent-keepalive 180

allowed-ips 指定过来的 IP。这里没怎么限制。persistent-keepalive 是为 NAT 设置的。WireGuard 本来很安静,不需要说话的时候就不说话,但是要往 NAT 后边的主机发送信息,需要经常通信,让 NAT 记得对应的映射关系。

然后家里那边也需要添加一下公司这边的公钥:

sudo wg set wg0 peer YiyFylL+1Dr3j2Cyf0lwXQYz2qaNwm3XyV5YvMFp3Vs= allowed-ips 192.168.58.2/32

IP 限制加上也是没有问题的。这里就不用加上 endpoint 了,它连过来的时候自然就知道了。WireGuard 是支持漫游的,也就是说,双方不管谁的地址变动了,WireGuard 在看到对方从新地址说话的时候,就会记住它的新地址(跟 mosh 一样,不过是双向的)。所以双方要是一直保持在线,并且通信足够频繁的话(比如配置 persistent-keepalive),两边的 IP 都不固定也不影响的。

最后,用得不错,可以把这几条命令写到一个 systemd service 文件里,就可以不用每次敲一串命令了,也可以做到联网后自动启动。


刚刚找了一下,其实之前使用的证书什么的还在,而且还没过期。而且因为弄 nghttpx,用了一下 xca,比 easy-rsa 好用很多呢。不过 WireGuard 的双向漫游很棒啊~

Category: 网络 | Tags: linux 网络 UDP
9
28
2017
9

To hup or not to hup

故事起源于同事想在后台跑一个服务:

$ nohup node xxx.js &

一切如愿。

——是吗?

实际情况是,这时退出 bash 是如愿了,但是直接关掉终端窗口的话,那个服务会死掉。

bash 奇怪行为之五

(我好像没有写前四个耶。等有时间了简单写一下吧。)

man bash 然后搜索 SIGHUP,你会发现,其实默认设置,bash 正常退出时,根本不会杀害后台进程。它们会和从脚本里运行时一样欢快地继续跑下去。只有 bash 因为收到 SIGHUP 而退出时,它才会给后台进程发 SIGHUP。

所以,直接 Ctrl-D 或者 exit 退出的话,(处理好了重定向的话,)要不要 nohup 都一样,进程不会死。

zsh 默认退出时会给后台任务发送 SIGHUP(除非你 disown 了)。

但这还是不能解释关窗口的时候,服务为什么会死掉呀?nohup 不是已经忽略掉 SIGHUP 了么?

与众不同的 nodejs

通常情况下,nohup 工作得很好。但是,UNIX 世界里来了位不了解、也不愿意遵循 UNIX 传统惯例的年轻气盛的小伙子。

我还记得 npm 直接往 /usr 下安装东西。

我还记得 npm 把 http_proxy 当 https_proxy 而我的缓存代理不支持 HTTPS,造成无法安装任何东西。

现在,nodejs 将所有信号的处理重置为默认行为,除了它自己想处理的那几个。

「nohup?那是什么鬼?我搞不懂!」nodejs 说,然后它被 SIGHUP 杀死了。

结语

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

Category: Linux | Tags: nodejs linux bash shell
9
11
2017
3

等连上互联网之后再来找我吧

最近公司弄了 Wi-Fi 登录。就是那个叫 captive portal 的东西。

Android 早就会在连接 Wi-Fi 时检测网络是不是要登录了,为此 Google 弄了个 /generate_204 的 URL。小米、高通、USTC、v2ex 也都提供了这个东西,方便广大中国大陆 Android 用户使用。(我发现我的 Android 使用的是高通的地址,没有用 Google 的。)

但我使用的 Arch Linux 自行开发的 netctl 网络管理工具没这种功能。火狐倒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加上了,不过使用的地址 http://detectportal.firefox.com/success.txt 是返回 200 的。

所以我启动火狐就可以看到要登录的提示了。然而问题是,其它程序不知道要登录啊。像 offlineimap、openvpn、rescuetime 这种还好,会自己重试。可每次网络需要登录的时候 dcron 就会给我发一堆邮件告诉我我的 git pull 都失败了……当然还有我老早就注意到的 pkgstats,经常会因为启动过早而无法发送统计数据。

所以呢,得想个办法,等连上互联网之后再跑那些脚本啊服务什么的。

检测是不是连好了很简单,不断尝试就可以了。但我需要一个系统级的 Condition 对象来通知等待方可以继续了。然而我只知道 Linux 有提供信号量。难道要自己弄共享内存来用么?

#archlinux-cn 问了一下,farseerfc 说试试命名管道。我想了想,还真可以。只有读端的时候进程就会阻塞,一旦有写端就能成功打开了。当然没有读端的打开写端会打不开,不过没关系,反正这进程也不能退出,得一直拿着这个文件描述符。

没想到很少用到的命名管道有意想不到的用法呢。我以前还为了不阻塞而专门写了篇文章呢。

于是负责检测网络连通的 check-online 和等待网络连好的 wait-online 都写好了。

check-online 应当是个服务。那就交给 systemd 吧。然后……systemd 不是有个 network-online.target 么?正好可以让 check-online 来达成这个目标呢,多合适呀。

于是服务写好了。测试了几天,大成功!不仅 wait-online 很好地工作了,而且我发现 openvpn 和 pkgstats 自动排到 network-online.target 后边去了。nginx 的 OSCP staple 经常因为 DNS 失败而无法成功,我也可以在联好网之后去 reload 一下它了。(不是强依赖,我可不希望连不上网的时候我本地的 wiki 也访问不了。)

整个项目就叫作 wait-online,在 GitHub 上,欢迎送小星星哦~Arch Linux 包可以从 [archlinuxcn] 仓库 安装 wait-online-git 包。

8
11
2017
4

谁又用掉了我的磁盘空间?——魔改 ncdu 来对比文件树大小变化

磁盘空间不够用了,或者只是洁癖发作想清理了,可以用 ncdu 来查看到底是什么文件占用了磁盘。ncdu 基于 ncurses,对比 du,更方便交互使用,对比 baobab 这类的 GUI 的工具,ncdu 可以在服务器、Android、树莓派、路由器等没有或者不方便有图形界面的地方跑。

但是呢,我现在有很多很多不同时间的备份,我想知道,是什么东西突然用掉了我好几百兆的空间?我是不是需要把它排除在备份之外?

所以呢,我需要一个支持对比的工具。

本来我是打算什么时候有空了自己写一个的,然而我注意到 ncdu 可以把大小信息保存在文件里。其实我只要对比两个 ncdu 产生的文件,然后照着输出一个差异文件就可以了嘛。不用自己遍历文件树,不用自己做界面,多棒!而且也不一定要像我这样有不同时间的备份才有用。可以定时跑一跑 ncdu,把导出的文件保存起来,将来随时取用。

于是有了 ncdu-diff 脚本

然而事情总是不那么顺利。输出文件拿给 ncdu 加载的时候,ncdu 报错了——它不支持负数。我给它加了支持,然后再加载,BOOM!ncdu 挂掉了……有符号整型和无符号整型的事情,还有格式化输出的事情……总之花了一天,它终于不崩溃了。补丁也放在同一仓库了。

ncdu

从上图可以看出,Android 的 app 越更新越大……以及深入之后可以发现,微信的动画表情占了我好多好多的空间,我去删掉它们……

给 Arch Linux x86_64 现成的包:下载, 签名

Category: Linux | Tags: linux python ncurses
6
1
2017
9

WordPress 被入侵有感

吶,昨天说到VPS被报告有攻击行为,后来异常流量被逮到了,经过追查,真相大白。

前天(还是前天,因为又过了一天)分析了异常流量的时间分布之后,发现该流量从上午9点多开始,一直持续。于是我又 netstat -npt 了一下,看到了大量对各网络公司IP 80端口的连接。它还在呢!其实我早该 htop 瞅一眼的说。

发现三四个「php /tmp/tmp」进程,每个进程有大量连接。试图通过 /proc/PID/fd 取得它打开的文件失败,因为都是空的……然后,为了中止攻击,我停了 php-fpm 服务,杀掉了所有 php 进程。杀完才后悔,我连它是哪个用户跑的都没看呢 -_-||| 心急就忘记了应该发 SIGSTOP 信号的。

时间上与任何 cron job 都不匹配。不过我还是检查了可能的 PHP 脚本任务,并没有发现异常。这时 VPS 的主人 Edison 说,是不是 WordPress 的锅?于是他去扫描了一下 WordPress。这个 WordPress 是数年前 Edison 手工部署的,后来并没有怎么用。并不是通过软件仓库安装,所以 dpkg 没有检查出异常,也因此没有任何更新,年久失修。结果检查出来好多个后门。

这些后门都是在 PHP 脚本里加一两句话,对某个特定的 POST 参数进行求值(eval)。简单有效的后门呢。也难怪我怎么都没有找到恶意程序,原来是直接从网络提交过来的,通过 php-fpm fork 了进程出来。

嗯,就是这样。并没有多么神秘,也没能拿到攻击脚本。这件事充分地说明了我坚持不使用 WordPress 是个无比正确的决定 :-)

其实呢,这种攻击对于 Linux 来说是很奇怪的。就像作为 Python 使用者,SQL 注入对我来说是很奇怪的一样。最不安全的也并不是 PHP,而是 WordPress,核心逻辑上的漏洞不补,再怎么从细枝末节上修补也是软弱无力的。

它丫的 www 用户为什么对 WordPress 的代码文件有写权限啊?

它丫的 www 用户为什么对 WordPress 的代码文件有写权限啊?

它丫的 www 用户为什么对 WordPress 的代码文件有写权限啊?

嗯,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现在互联网越来越险恶,竟然还有著名软件项目不知道 W^X 这个常识我也是醉了……

一点安全常识,给不懂的人:

  • 任何时候,尽力做到权限最小化(不要学360拿 suid 跑 GUI)
  • Web 网站,用户可写目录一定不能被执行,能够执行的目录执行者一定不能有写权限(你看我的 MediaWiki 曾经暴露在外网那么久也只是招来了一些 spam,从来没人能远程执行代码)
  • 尽量使用发行版提供的软件包,及时更新,特别是对于没有充分时间关注和维护的东西

还有,我还挺想念 systemd 的,直接 systemctl status 就能知道进程属于哪个服务了。而且可以几行配置就把不需要的权限干掉~

Category: Linux | Tags: WordPress PHP Linux
4
23
2017
15

UDP: 谁动了我的源地址?

最近 #archlinux-cn 又流行玩 teeworlds 了,然而我却连不上那个服务器。

情况很奇怪。我能 ping 通服务器 IP,TCP 连接也正常,UDP traceroute 也表现得很正常(对关闭端口能够完成,对开放端口会在最后一跳开始得到一堆星号),并且我连接的时候,服务器能看到我在连接。也就是说,TCP 和 ICMP 都正常,UDP 上行正常,下行出了状况。

难道是有防火墙?首先呢,我能连接其它服务器,说明我这边没有问题;大部分人能连接上服务器,说明服务器那边也没有问题。所以,问题出在路上。也确实有另外的北京联通用户连不上这个服务器。但是很奇怪啊,为什么单单只是这一个 IP 的 UDP 包丢失了呢?

于是继续试验。从最简单的开始,用 netcat / socat 尝试通讯。方向反过来,我监听,服务器那边连接。端口是我在路由器上做过端口映射的。结果是正常的。再来,服务器那边监听,我往那边发,果然我就收不到包了。按理说,UDP 双方是对等的,不应该换了个方向就出问题呀。难道是因为端口映射?Wireshark 抓包看到本地使用的端口号之后,在路由器上映射一下,果然就通了!

然后,我注意到了一件十分诡异的事情:虽然我和服务器能够通讯了,但是我的 Wireshark 上只显示了我发出去的包,却看不到回来的包!我抓包时按服务器 IP 做了过滤,所以,回来的包的源 IP 不是服务器的地址!

重新抓包一看,果然。服务器 IP 是 202.118.17.142,但是回来的包的源 IP 变成了 121.22.88.41……看起来这是联通的设备,在下行 traceroute 时能够看到有节点与它 IP 相似(121.22.88.1)。原来又是这著名的「联不通」又干坏事了 -_-|||

虽然 socat 接收 UDP 时不介意源 IP 变化了,但是 teeworlds 介意啊。并且 NAT 那边也会不知所措。所以,首先得告诉路由器把来自这个 IP 的 UDP 包全部扔给我:

ssh 192.168.1.1 iptables -I FORWARD -i ppp0.2 -p udp -s 121.22.88.41 -j ACCEPT

于是数据包有了。接下来是修正源 IP。我试过 SNAT,无效。这东西似乎只对本地发出的包有用?于是我又用 netfilter_queue 了。这东西很强大呢~一个简单的 Python 脚本搞定:

#!/usr/bin/env python3

from netfilterqueue import NetfilterQueue
from scapy.all import *

def main(pkt):
  p = IP(pkt.get_payload())
  # print('recv', p)
  p.src = '202.118.17.142'
  p.chksum = None
  p[UDP].chksum = None
  pkt.set_payload(bytes(p))
  # print('fixed to', p)
  print('.', flush=True, end='')
  pkt.accept()

conf.color_theme = DefaultTheme()
nfqueue = NetfilterQueue()
nfqueue.bind(1, main)
try:
  nfqueue.run()
except KeyboardInterrupt:
  pass

然后是 iptables 命令:

sudo iptables -I INPUT -s 121.22.88.41 -p udp -j NFQUEUE --queue-num 1 --queue-bypass

scapy 这个神奇的网络库在 Arch 官方源里叫「scapy3k」。Python 的 netfilterqueue 模块需要用我自己修改过的这个版本

2017年7月30日更新:Python 的依赖有点麻烦,所以我又写了个 Rust 版本,放在 GitHub 上了

Category: 网络 | Tags: linux python 网络 iptables Rust
4
15
2017
0

卸载被挂载点掩蔽的挂载点

刚刚遇到一件很囧的事情:我在 /run/user/1000/cache 挂载了我的 SSD,用作火狐和 neocomplete 的缓存。/run/user/1000 这个目录是 systemd 为用户创建的,用来放那些只在运行时有用的文件,比如 pid 文件啦、套接字啦之类的。把挂载点放这里,很显然可以避免为其在磁盘上创建目录,又不必和 /tmp 里的一堆临时文件混在一起。

然而这一次,出大事了!我的火狐启动不了了!我的 Vim 也报了一堆错!细看下来,发现 /run/user/1000/cache 没了……

因为需要 root 权限,/run/user/1000/cache 是在 /etc/rc.local 里挂载的。这一次,它抢先挂载了 /run/user/1000/cache,然后我登录,systemd 帮我挂载了 /run/user/1000。就是下边这个样子:

├─/run                           run        tmpfs          rw,nosuid,nodev,relatime,mode=755                                                shared
│ ├─/run/user/1000/cache         test       zfs            rw,xattr,posixacl                                                                shared
│ └─/run/user/1000               tmpfs      tmpfs          rw,nosuid,nodev,relatime,size=804780k,mode=700,uid=1000,gid=1000                 shared
│   └─/run/user/1000/gvfs        gvfsd-fuse fuse.gvfsd-fus rw,nosuid,nodev,relatime,user_id=1000,group_id=1000                              shared

WTF!这样我就访问不到它了呀!我一开始还以为我的 SSD 又出什么状况了呢,结果是这样,挂载上了,但是访问不到……而因为访问不到,所以也没法卸载……

当然啦,我可以先把 /run/user/1000 和下边的那个 gvfs 给卸载掉。但那样做,我不确定 systemd、PulseAudio、D-Bus 它们会有多生气。bind mount 也尝试了,然而并没有什么用。它只能用来访问被挂载点掩蔽的文件,访问不到被挂载点掩蔽的挂载点。

然后我想到了之前玩过的网络命名空间。当然这次需要的是之前没仔细探索的挂载命名空间了。

直接 sudo unshare -m 进去,findmnt -o+PROPAGATION 发现全部都是 private 的,也就是 umount 了不影响外边。于是我就可以把 /run/user/1000 这个树卸载掉啦。然后 mount --make-shared /run/user/1000/cache 把它变成 shared 状态,再卸载,应该就可以把外边那个也卸载掉了吧?

No。失败了。研究了半天 unshare、mount_namespace 的文档之后确认,把 private 的挂载点变成 shared 之后,会创建一个新的「共享组」,而只有在同一个「共享组」里的挂载点才会相互传播。所以,unshare 你别把我的挂载点都变成 private 了好么?

文档下翻,它还真有这么个选项:

sudo unshare -m --propagation shared

然后里外执行这条命令,确认一下「shared:」后边那个数字是一致的:

# cat /proc/self/mountinfo | grep zfs
282 281 0:47 / /run/user/1000/cache rw shared:137 - zfs test rw,xattr,posixacl

没问题了。先 mount --make-private /run/user/1000 等把它们变成私有的,卸载掉,再把 /run/user/1000/cache 给卸载掉。来外边一看,果然被卸载掉啦~

(然后我还是为其在磁盘上专门建立个目录防止出问题好了。zfs,不知道怎么写 systemd 的 .mount 文件。)

Category: Linux | Tags: linux
3
14
2017
22

我的 zsh 提示符

这是我用了多年的 zsh 提示符。

My zsh prompt

右提示符比较简单,先说。

首先,这个右提示符是 zsh 才支持的,不是 hack 左提示符来的哦。

我的右提示符显示的是(提示符打印出来时的)时间。在有后台任务时,会在左边以黄色显示出后台任务的数量,增加些许后台默默工作的进程的存在感啦。

截图中可以看到,只有最后一行才显示了右提示符(以至于我截图都得 hack 一下)。我使用了setopt transient_rprompt,这样 zsh 会清掉旧的右提示符,就不会影响复制了。以前每次复制时都带上一堆空格然后几个时间,折行之后根本没法看,后来才发现体贴的 zsh 已经有这么个选择了。

另外,在输入命令到右提示符时,右提示符会自动消失,以免和命令混淆。都说了很体贴的哦~

左边,是一个两行的提示符。之所以做成两行,是为了保持命令的起始位置不会因为提示符的长度变化而变化,每次输入新命令的时候,光标都在同一列,易读好找。我就不明白,那些坚持 bash 默认提示符的人是怎么坚持下来的,用着用着不知道自己光标去哪里了……对了,zsh 在输出提示符时,会保证它从终端最左边那一列开始输出。如果上一行不完整,zsh 会打印一个反色的「%」来表示(截图里 ^C 那里就有一个)。

蓝色「>>> 」是学 Python 的,但是使用了蓝色以免和 Python 混淆。如果是 root 用户,则显示红色的「### 」以警示。这个比较刺眼,所以就尽量不用 root 跑 shell 啦。

第一行开头是命令序号,就是历史记录里有多少条命令。每执行一条命令它就会加一,空行或者 Ctrl-C 放弃的不算。其实没什么用的样子。

然后是一个用于标识不同机器的名字。比如这里 lilywork 表示我正在我的工作机上。我家里那个系统里不会显示这个。这个信息可以通过ZSH_PS_HOST变量来设置,比如一般可以设置成$(hostname)。GitLab 之前的提示符里大概没有这个吧。

再就是最后一条命令的状态码($?)。如果命令成功就不显示,否则显示一个红色的数字,以提示上条命令出错了。所以说了嘛,我没法理解坚持使用 bash 及其默认提示符的人……

然后是缩短过的当前目录。~tmp是我的临时目录,有名字(hash -d tmp=....)的。但是它不会缩短中间路径的名字,反正我在它下边写命令,不用担心路径太长。不过我不建议深入探索 nodejs 的模块树,显示好几行的路径并不好看的。

最后一项又是可选的,git 当前分支。这个功能是我自己写的,不是 zsh 自带的那个,是异步显示的哦~忙着干活呢,不能在这种小事上浪费时间、中断思绪嘛。并且还可以通过设置来排除一些目录,比如访问特别慢的远程目录,比如已经死掉很久的 Wuala。

显示的信息不多,也一点都不华丽,但十分有用呢。

介绍完毕,提示符的定义我这里就不写啦。代码都在这里:https://github.com/lilydjwg/dotzsh

Category: shell | Tags: zsh linux
2
25
2017
17

中键的功能

鼠标中键,就是左键和右键之间的那个键啦。常见的鼠标上它在滚轮上。所以你知道了,滚轮是可以往下按的哦。如果是触摸板并且没有中键的话,可以配置双指点击来作为中键使用的(synclient ClickFinger2=3)。

中键具有以下好用的功能哦~(括号里是适用的场景)

  • 粘贴选择区,不用按复制和粘贴的快捷键了~不过选择区的寿命通常比较短,只适合快速的粘贴操作。另见 X Window 中的剪贴板一文。(Linux 桌面、macOS 终端、gpm)
  • 在后台新标签页打开链接(火狐、Google Chrome 等浏览器都支持)
  • 关闭标签页(基本上也是用于网页浏览器。我自己的 GVim 也支持)
  • 定位滚动条,可以快速地定位到开头、结尾,或者之前的位置。不需要拖来拖去的麻烦。可惜 GTK 3 里这个功能不好用的了。(GTK 2、Qt)
  • 移动画布(GIMP、Inkscape 等作图软件、GNOME 的文档查看器 Evince)

这只是比较通用的功能。我的 Awesome 还配置了使用中键关闭窗口呢(「关闭标签页」语义的扩展)。火狐的一些菜单项也支持中键点击,比如书签菜单,右键的「查看图像」菜单,比如前进/后退按钮,以及在它上边点击右键出来的历史记录项目。

总结一下中键的语义:

  • 在可以粘贴的地方,粘贴
  • 在打开对象时,打开新对象而不取代已有者
  • 在打开的对象本身上时,关闭之
  • 在可定位对象上,移动之
Category: Linux | Tags: linux X Window X window

Mastodon | Theme: Aeros 2.0 by TheBuckma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