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26
2022
12

微信消息通知的困扰

一直以来,不得不用的微信以其糟糕的通知体验让我十分不爽。

在手机上,我使用的是 Google Play 商店里的微信。在电脑上,我使用的是通过 Wine 运行的 Windows 版本微信([archlinuxcn] 仓库里的 wine-wechat-setup 脚本可用于安装)。

消息通知不及时

这个问题是最近我的手机日渐陈旧之后我才注意到的。表现是,在一段时间(比如一两天)不使用微信之后,收到新的微信消息或者视频通话,可能会延迟几个小时收到通知。在 Android 通知日志中可以确认,收到通知的时间和消息在微信中展示的时间有数小时之差,并不是因为我没有及时看手机。

我的 Telegram 从来不这样丢消息,即使因为后台进程过多 Telegram 被杀之后,通知只会不能在其它端阅读之后被清除,而不会延迟那么久。而微信,即使它还在后台运行着,却经常占着资源不干活,何况消息通知本应走 FCM。

打开微信即清除所有通知

我有一条微信消息,但是我现在不方便立即回复(比如需要使用电脑而我正出门在外),所以我会让那条通知一直留着。其实以前版本的 Android 系统更方便,可以将通知延后一段时间,只是不能自动指定延后的时间比较遗憾,后来被移除真的太可惜了。

然后呢,比如我要进个超市,或者测个核酸,付个钱啥的,只好打开微信扫码呗。结果所有还未处理的通知全部不见了!等忙完当时的事情,回到家里的时候,我就不一定还记得我还有几条微信消息还没处理了。

多端不同步容易错过

我在用电脑的时候,如果不登录电脑版微信的话,那么我将不会注意到手机上的微信有新消息。那就登录电脑版吧,然后我去上个厕所吃个饭,不用电脑的时候又会错过消息。在电脑端登录的时候让手机上也显示消息通知?那样所有消息都要看两遍,而且消息多的时候还得仔细回想某条消息到底是不是已经处理了。

Telegram 的消息同步做得真好啊。你在哪端用,哪端先给你发通知。其它端的消息会晚几秒出现。一旦在任意端读取了消息,另外的端上的相应消息全部都会被取消掉,不会有消息重复的问题(不过最近好像 Android 上的通知取消变得不那么可靠了)。

手机不可离远

现在电脑版微信终于不需要天天在手机上确认登录了。只要我每两三天登录一次,就可以避免把手机扔去充电了、来到电脑前、又去找手机的麻烦事。——我一开始是这么以为的。直到我发现,我刚刚看到通知、正要处理的消息,并没有在电脑版微信里同步出来。

不知道为什么,微信跟电脑用户有仇似的。明明我有电脑了,不需要凑合于手机的小屏幕和戳戳戳的屏幕键盘了,微信还非得把手机给拉过来。

语音通话不支持耳机接听

某天,我因为沉迷于放置型游戏,把手机扔桌子上充上电让它自个儿玩,自己去睡觉了。第二天早上睡正酣的时候,来了个电话,我拿耳机给接了。然后需要通话的另一方不知道怎么想的,没有商量就发起了微信语音通话,这个耳机根本接不到……

我也尝试过让 Google 助理回拨电话,不过使用不熟练,并没有成功。你说我为什么不起床去接?我睡着被电话惊醒了,还没回过神来啊 QAQ。

3
8
2022
12

Qt 的字体渲染问题

GUI 程序我现在依然倾向于 GTK,因为虽然 Qt 拥有良好的跨平台性,但可能是太注重跨平台性了,在 Linux 平台上反而有一些水土不服的问题。

字体太多,支持太少

你可能觉得,系统上字体太少,所以经常会遇到不常见的字符无法显示的情况。然而对于 Qt 来说,字体越多,反而越容易遇到个别字符不能显示的情况。

这是我的 /etc/fonts/conf.d/66-qt.conf 中的一段。因为顺序的原因,我只能放到 /etc 下。除了针对 sans-serif 配置外,我也有同样的配置应用于 serif 和 monospace。

<fontconfig>
  <!-- Adjust font order for Qt applications -->
  <alias>
    <family>sans-serif</family>
    <prefer>
      <!-- 格拉哥里字母:Ⰽⱁⱀⱄⱅⰰⱀⱅⰹⱀ Ⰹⱍⰹⰳⱁⰲ -->
      <family>Noto Sans Glagolitic</family>
      <!-- 爪哇文:꧁   ꧂ -->
      <family>Noto Sans Javanese</family>
      <!-- 西夏文:𗷲𗒅 -->
      <family>Noto Serif Tangut</family>
      <!-- 埃及象形文字:𓁹 -->
      <family>Noto Sans Egyptian Hieroglyphs</family>
      <!-- 苏美尔楔形文字:𒆠𒂗𒂠 -->
      <family>Noto Sans Cuneiform</family>
      <!-- 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展 C:𫚥 -->
      <family>HanaMinB</family>
      <!-- 拉让文:ꥃ -->
      <family>Noto Sans Rejang</family>
      <!-- 越南傣文:ꪀꪑ -->
      <family>Noto Sans Tai Viet</family>
      <!-- 切罗基文:ꮳꮧꮢ ᨣ -->
      <family>Noto Sans Cherokee</family>
      <!-- 老傣仂文:ᨣ -->
      <family>Noto Sans Tai Tham</family>
      <!-- 安纳托利亚象形文字:𔘓 -->
      <family>Noto Sans Anatolian Hieroglyphs</family>
      <!-- 马姆穆文补充:𖤍  -->
      <family>Noto Sans Bamum</family>
      <!-- 图标字体(PUA): -->
      <family>OperatorMonoSSmLig Nerd Font</family>
      <!-- 巴塔克文:ᯤ -->
      <family>Noto Sans Batak</family>
      <!-- 古北欧文:ᛋᛖᚱᚣᚨᛚᚳᚨᚾᛞᛚᛖ -->
      <family>Noto Sans Runic</family>
    </prefer>
  </alias>
</fontconfig>

这个配置的意思是,把这些字体的优先级提高一些。当使用 fontconfig 的程序要显示字符的时候,它会指定一个模式,匹配到一个字体列表。渲染文字的时候,就可以遍历这个列表,直到找到可以显示这个字符的字体,所以一般来说,只要系统上装了对应字符的字体,它就能显示出来。

但是 Qt 额外地需要这个配置,因为 Qt 只会检查列表中的前255项。而世界上的不同文字那么多,所以想要能够显示它们,就得有一堆字体。比如 noto-fonts 这个包里就有614个字体文件,远超 Qt 支持的数量。总有些奇奇怪怪的文字被网友用来当颜文字,或者挂在名字上彰显个性。不这么调整一下,Qt 遇到了就只能「吃豆腐」了。

空心豆腐

当一个字符显示不出来的时候,那么怎么显示好呢?一般会显示成某种方框。Pango火狐会将该字符的 Unicode 码点以十六进制的形式显示在方框里边,这样虽然不知道这个字符长什么样子,但至少知道它是哪个字符,也知道多块豆腐是不是同一字符,在不能复制字符本身的时候很有用。比如当它出现在求助者的截图里的时候,比如当它出现在不能复制的地方的时候。

然而 Qt 不这样做。管你什么字符,Qt 统一显示为空心方框。从视觉上完全无法知晓它到底是什么字符,要是复制不到的话,就别想弄明白你缺什么字体了。

PS: Matrix 客户端 fluffychat 的 Web 版,使用的是 Fluffy 图形界面库,即使在 Web 版,文字渲染依然完全是自己做的。不管浏览器的设置不管系统的设置,豆腐块是带叉号的方框,还不能选中,十分讨厌。

非 BMP 字符

所有使用 UTF-16 的平台(Java、JavaScript、Windows、Qt),外加 MySQL 容易遇到的一个问题:非 BMP 字符(也就是那些 U+FFFF 之后的字符)会被当作是两个字符处理。随着 emoji 的流行,大家应该都修了不少。然而,Qt 在展示非 BMP 字符的时候,你可以选中半个字符。如果不小心漏掉半个的话,复制出来的半个字符就会变成问号(还好不是 GBK 时代那样弄乱后续所有字符)。

font features

一些字体可以通过 fontconfig 设置 fontfeatures 属性来启用(或者禁用)一些特性,比如连字,带斜杠的 0,小型大写字母,居中的中文标点,等等。Pango 很早就支持了,火狐最近也支持了,但 Qt 那边依旧没啥动静。(感谢 Coelacanthus 的评论。)

Category: Linux | Tags: linux 字体 Qt

Mastodon | Theme: Aeros 2.0 by TheBuckma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