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1
2023
0

使用 EasyEffects 调整 Bose 音箱的体验

最近到手一个「Bose SoundLink Mini 蓝牙扬声器 II-特别版」音箱,蓝牙名称「Bose Mini II SE SoundLink」。这家伙小巧、沉重,黑色版和我显示器的黑色支架也挺合得来的。然而音质上我遇到了一点问题。

就如同 Bose 产品页说的,它「低音浑厚」。效果就是,只要播放的声音有一点低音,它都给它放大到很明显,震动人心的同时也震动了我的桌面。这用来听强调低音的音乐应该非常有感觉。可是,我听的大部分歌曲都是女声呀。这就像纯净清澈的蓝天蒙上了一层雾霾。

我用白噪声、粉噪声和频率连续变化的正弦波测了一下,用 Spectroid 查看,发现这音箱会加强 100Hz 及 7kHz 附近的声音。所以我把播放的声音处理一下,降低这个地方的强度不就好了吗——嗯,我需要个均衡器。

我记得群里有人提到一个叫 PulseEffects 的软件,于是找了一下。它已经更名为 EasyEffects 啦,不过仅支持 PipeWire。而我还在使用 PulseAudio,于是先装上 pulseeffects-legacy 试了一下。效果十分不错,清澈的女声回来啦(还丢掉了笔记本扬声器所附带的金属感)。不过有点吃 CPU,即使不显示频谱图,也大约得消耗掉 10% 的 CPU。群友说 EasyEffects 的资源占用很小,于是我花了一些时间,切换到 PipeWire 上来啦。

EasyEffects 均衡器截图

切换起来其实不难,我主要是担心有功能不支持以及遇到 bug。pacman -Syu pipewire-pulse pipewire-alsa wireplumber easyeffects就好啦。然后把 PulseAudio 的服务停掉,PipeWire 的对应物开起来,就切换完毕了。PipeWire 的 PulseAudio 兼容性还不错,pavucontrol 用起来完全没有问题,甚至还解决了之前蓝牙编码器在连接之后从 SBC XQ 变回 SBC 的问题。EasyEffects 的 CPU 占用大约在 4%,低了不少。我关心的另一个问题是网络支持,但我发现这个 PipeWire 也兼容了,同样的命令pactl load-module module-native-protocol-tcp auth-ip-acl=192.168.57.0/24对 PipeWire 也能用。

至于 bug 嘛,确实有一些。虚拟机里通过网络播放的时候,偶尔会卡一下。EasyEffects 有时候会需要重启。刚刚不知道为什么音箱明明是连接上的状态,但是就是没声音。重连之后才恢复。我大概会用一些天,如果不是很严重的话我就不切回去了。

哦对了,easyeffects --gapplication-service 这样启动 EasyEffects 就可以不显示图形界面了。但是依旧需要连接上 Wayland 或者 X11,所以需要安排在图形界面启动之后运行。我给 EasyEffects 写了个 systemd 服务,WantedBy 自己写的 xprofile.target,然后在~/.xprofile的最后启动一下,就可以了。

至于其它系统,Windows 上可以使用 Equalizer APO,Android 上我使用的播放器 Poweramp 也有均衡器功能。而且这俩也是可以给指定的输出设备配置的(不过好像 Equalizer APO 只支持一组配置)。

最后再吐槽一下,作为音箱,做不到把声音完美还原也就算了,就请不要主动乱改好吗……哦对了,手机上的相机不少也有同样的问题。我不反对你们后期搞点效果,但是请不要不支持真实的世界。(经常听女声的人,记得看到「低音浑厚」就离远点儿~)

Category: 硬件 | Tags: linux 蓝牙 音频 外部设备
3
31
2019
8

迁移系统到 SSD

最近一段时间,不知道是磁盘、缓存相关算法的更新,还是我开的服务太多,又或者是新软件占用内存太高,我的系统越来越卡了,尤其是更新系统的时候(备份系统时也特别卡,然后我用限制内存占用的办法解决了)。我当然知道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机械硬盘的处理能力就那么多,于是经过一些了解和计划之后,还是决定换 SSD 了。

刚才查看了一下历史数据。从去年七八月份起,平均内存使用量从2G多升高到了3G多。大概是火狐更占内存了吧。我都尽量减少内容进程数量了……也可能是 PHP / MediaWiki 的锅,因为使用 SQLite 存储时,经常发生错误也是这段时间的事情。不过也可以理解为由于磁盘负载重导致的。算了不管了。

准备工作

当然首先要去买块 SSD 啦。我买的是 LITEON T11 Plus 512,512GB,800块。实际操作系统得到的空间是 477GiB,因为硬盘产业还在沿用1000进制的单位词头。它比我预期的要小不少呢,不过拿在手里感觉比一般同样大小的电路板要重。

拆开我的 T470p,把空闲接口旁边的螺丝下下来,然后 SSD 标签朝外插进去。我也不清楚这个接口叫什么。插进去之后它是翘起来的,难怪要用螺丝固定。然后用下下来的螺丝固定好,再把机器装好,就好了。启动系统,可以看到 /dev/nvme0n1 设备在了~GNOME 磁盘软件不能读取到 SMART 信息,用 smartctl -a /dev/nvme0n1 命令就好了。

设备没问题了,接下来当然是备份系统啦。

开始迁移

备份妥当之后,我就开始格式化 SSD。计划是 EFI 分区 512M,400G 给我的 Arch Linux,然后剩下 76G 左右的空间预留给我的 Win10。

然后这 400G,首先上一层 LUKS 加密,然后格式化为 btrfs 文件系统。其实我想要 btrfs 很久了,快照、去重、压缩都挺棒的。但是听说它的性能比较差,而我已经在受磁盘 I/O 能力不足的苦了,所以到现在有了 SSD,是时候换 btrfs 了!

其实之前 zfs(zfsonlinux)也是候选项,并且已经在工作本上使用过了。然而最近我的 zfs 备份两度出现问题(磁盘掉线之后 zfs 元数据损坏,导致一整个 zfs 文件系统一写就卡住;近期莫名其妙 rsync 跑着跑着就卡在那里不动了,磁盘也没有什么活动),再加上之前遇到的各种大小问题(ARC 被算进内存使用量中;挂载期间一旦磁盘离线就卡死;克隆出来的文件系统无法摆脱原文件系统;不支持 overlayfs;因为是树外模块所以需要专门准备的支持 zfs 的系统来执行安装),以及 TRIM 支持刚刚才加入,我已经停用 zfs 并将其排除考虑范围了。

然后就是规划子卷。参考了 openSUSE 的方案,最终决定分为这么几个子卷:/, /var/cache, /var/tmp, /var/log, /var/lib/lxc/lxc-debian/rootfs, /var/lib/lxc/lxc-centos6/rootfs, /home/lilydjwg, /home/lilydjwg/.cache。主要考虑的是快照。另外我给 /var/log/journal 和 /var/lib/postgres chattr +C 禁用了 CoW。这样也会禁用压缩,不过本来它们基本上就没什么可压缩的。需要排除的有:我的公开第三方源码和各类大文件用的 /ldata 还是放在机械硬盘上、/var/cache/pacman/pkg 缓存不要、/var/lib/pacman.fs 不用单独放连续的文件里了、/home/lilydjwg/.cache 缓存不要、/home/lilydjwg/.debug 这个 perf top 用的目录会有 libc 的硬链接,rsync 时会失败所以就不要了。

最终的同步命令如下:

sudo systemd-run -p MemoryMax=64M --scope \
  rsync -aviHAXKhPS --inplace --delete --exclude='*~' --one-file-system \
  / /mnt/root --exclude=/var/cache/pacman/pkg --exclude=/home/lilydjwg/.cache \
  --exclude=/var/lib/pacman.fs --exclude=/ldata --exclude=/home/lilydjwg/.debug

同步好之后,重启进入 live 系统再同步一次以保证最新数据也同步好了。然后把部分被排除的目录再同步一下:~/.cache/winetricks 这个以后不一定能够下到、~/.cache/sxiv 都是有效缓存(我有清理)而且生成耗 CPU、/var/lib/pacman 这个是被 --one-file-system 排除掉的。

然后是在 /etc/default/grub 里更新内核命令行 cryptdevice=/dev/disk/by-partlabel/ssd:ssd:allow-discards。这个 allow-discards 会轻微地降低安全性,不过在中国没什么用的。更新 /etc/fstab。

然后还有 /boot 要处理。其实就是把内核和 initrd 复制过去,然后重新安装 grub、生成 grub 配置。位于机械硬盘上的旧文件之后再删掉即可。

重启,使用 fallback 版 initrd 进入系统,开始修复各种问题。

首先是更新默认的 initrd。不过在更新它之前,我要修改一下我自己的 hook。之前这个 hook 里只有 partprobe 我解密之后的机械硬盘分区,因为我在它上边又分了 xfs 和 swap 两个区。现在因为 encrypt hook 解密的是 SSD 上的分区,所以这个机械硬盘上的加密分区的解密也要自己做。其实也很简单,给这个加密分区添加一下文件密钥,然后

cryptsetup open --type=luks --key-file=/etc/keys/hdd.luks /dev/disk/by-partlabel/main main

就可以了。不需要输入两次密码。

/ldata 使用 automount 延迟挂载,所以需要写 ldata.mount 和 ldata.automount 两个文件,然后 enable ldata.automount 那个。不知道写在 /etc/fstab 里是不是也行。然后把机械硬盘里的目录结构调整一下,把原来 /ldata 下的东西上移一级,旧的 / 里的其它东西都放到隐藏的 .oldroot 里去好了。

swap 本来我是保留着的,不过发现这样子我会时不时听到机械硬盘启动了。而且因为机械硬盘启动比较费时,所以系统会卡好一会儿(大概有一两秒)……所以我默认就不开 swap 了,但是 resume hook 还是保留,需要的时候打开 swap 就可以休眠了。这个 resume hook 也是我需要在启动的时候就解密机械硬盘上的加密分区的原因。

加了一个每周运行的 fstrim -v / cron 任务。没有使用 fstrim.timer 是因为它会 trim 所有设备。而我可不希望它去 trim 我挂载的机械硬盘上的 loop 设备,会造成大量碎片的。

还有一些小问题要处理。chattr +i /etc/resolv.conf 以避免 DNS 服务器被不知不觉修改了。我有用 dnsmasq 的所以这个文件不用动。我有一个 MediaWiki 实例的文件是使用 overlayfs 的,它现在挂载提示「failed to verify upper root origin」。后来才发现相关目录上有同步到几个 trusted. 开头的、overlayfs 使用的扩展属性。是它还挂载的时候被同步到的,不知道为什么最后一次同步时没有被清除掉。手动使用 setxattr 删除掉就好了。

rsync 还出了另外几个莫名其妙的问题。我在 /usr/local/sbin 下有个最近新加的文件的执行权限消失了,造成使用它的 systemd 服务失败。另外有个最近被删除的配置文件竟然还在。我不是有指定 --delete 选项吗?火狐缓存的网站图标也都没有了,需要访问之后才会重新出现。~/.cache 下有很多 root 所有的空目录,也许是我哪次忘记 --exclude 它然后又中断才加上?

Wine 有几个文件有几十 KiB 大的 user.wine.sd 扩展属性。太大了以至于 btrfs 里放不下,报「No space left on device」错误。我刚看到时还吓一跳,以为是我的 SSD 满了,仔细一看才发现只是扩展属性写不下而已。

我于是又带 --dry-run 参数同步了一次,确定再没有什么需要的东西被落下。这次 rsync 出现这些问题很是奇怪,不过我没有留日志,加上操作的时候其实是有不少修修改改的,所以就不深究了吧。

修好所有发现的问题,再次重启之后,systemctl status 和 systemctl --user status 没有失败项了~撒花 O(∩_∩)O~

后记

现在我的系统超快的!比如启动时间:

>>> systemd-analyze
Startup finished in 9.257s (firmware) + 1.466s (loader) + 15.110s (kernel) + 6.945s (userspace) = 32.780s 
graphical.target reached after 6.945s in userspace

firmware 和 loader 咱管不了。kernel 那儿包含了我输入密码解密,以及解密和探索机械硬盘上的分区,所以花了些时间。userspace 那里你别看花了好几秒,其实大部分时间都是花在联网上了。不依赖网络的服务在差不多一秒的时间内就全部启动好了。

之后我还要更新备份脚本,因为我用了 --one-file-system 而现在它们在不同的子卷上。再写一下每日快照的脚本,就不用一不小心删错文件啥的都要去备份里找了。

关于写入量,smartctl -a /dev/nvme0n1; sleep 300; smartctl -a /dev/nvme0n1 统计了一下,因为我开了 collectd 收集一些系统数据,每分钟大概会写入 60MiB 的数据。算下来,一年要写 20T 左右。这块 SSD 标称的是 280TBW,也就是可以写 280TB 的数据。这么算起来能用十年,所以就这样吧,不用再优化了。顺便说一下,SMART 信息里的「Data Units Written」数据,乘以 512000 之后是字节数。

就这样啦。最后还要说一句:SSD 超快的!

7
31
2015
10

交换 ThinkPad 键盘上的 Insert 和 End 键

ThinkPad 键盘上的第一行键现在默认在不按下Fn键时执行多媒体按键功能,按下Fn时才能执行F1-F12的功能,对于像我这种 Vimhtop 等的用户来说颇为不便。还好,BIOS 选项里可以改回来。

然后我遇到了 X250,发现InsertEnd键怎么也受那个选项的影响了!也就是,如果F1-F12设置得方便了,那么End键就需要Fn键配合。而HomeEnd这种光标移动键虽然很少用,但毕竟还是要用到的,比如在 htop、weechat、mutt 以及不支持自定义编辑键的 Qt 程序里的时候。

所以呢,我在~/.Xmodmap里把这两个键交换了:

keysym End = Insert
keysym Insert = End

这下子用笔记本上的键盘是没问题了。可是我用外接键盘的话,这两个键就又反过来了 Orz……

当然网上会有 udev 规则,在插上外设时跑个脚本什么的。可不管怎么映射,总有个键盘的按键是反的啊

仔细询问 Google 之后,在 Gentoo 的论坛里终于发现这么一条线索

To alter keymap of a particular keyboard you need to issue EVIOCSKEYCODE ioctl on corresponding /dev/input/eventX node.

所以,找到相应的 event 设备文件之后,只需要 ioctl 一下就可以了?可是EVIOCSKEYCODE是个什么鬼啊……

找过 manpages、头文件、内核文档、Google 之后,我不得不相信这个东西真的没文档!于是只好看源码了……还好有 LXR,不用在本地近一个G的源码里搜索。

所以,翻完文档又试验,最终有了这个程序:

#include<sys/ioctl.h>
#include<sys/types.h>
#include<sys/stat.h>
#include<fcntl.h>
#include<stdio.h>
#include<stdlib.h>
#include<linux/input.h>

#define EVENT_FILE "/dev/input/by-path/platform-i8042-serio-0-event-kbd"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unsigned int codes[][2] = {
    {0xd2, 107}, //Insert -> End
    {0xcf, 110}, //End -> Insert
    {0, 0},
  };
  int fd = open(EVENT_FILE, O_RDONLY);
  if(fd < 0) {
    perror("open " EVENT_FILE);
    exit(1);
  }

  unsigned int (*p)[2];
  for(p=codes; *p[0]; p++){
    if(ioctl(fd, EVIOCSKEYCODE, *p)) {
      perror("ioctl EVIOCSKEYCODE");
      exit(1);
    }
  }
  return 0;
}

那个EVENT_FILE当然就是笔记本键盘的节点啦,在/dev/input/by-path下很容易识别的。

编译之后,每次启动系统后执行一次就可以了(大概)。

对了,顺便说一下,找那些代码可以用 showkey 和 getkeycodes 之类的命令。当然我们有 setkeycodes,但是它不能为指定键盘单独设置。传进去的参数,第一个整数是 scancode,就是硬件上报的编码,第二个是 keycode,内核给键的编码,不同硬件的不同 scancode 可以对应同一个 keycode(比如本文所做的)。然后文本终端还有 keymap、X Window 还有键盘布局和 xmodmap,大概是把 keycode 映射到可读的键名。

8
6
2013
2

利用 cups 通过网络使用 Samsung SCX-4650 4x21S Series 打印机

首先去官网下个 Unified Linux Drivers(ULD)包,里边有我们需要的 .ppd 文件以及一个 cups filter。splix 和 gutenprint 包里有不少 ppd 文件,但是没有我要的这个型号的。此 ppd 文件中引用了一个名叫 rastertospl 的 cups filter,而 splix 里只有 rastertoqspl,不知道能不能用。我还是用官方给的好了。

安装 cups 并启动之:

systemctl start cups

在那个包里找到自己机器架构的 rastertospl 以及 libscmssc.so 文件,前者扔到/usr/lib/cups/filter目录下,后者扔到/usr/lib下即可。

访问 http://localhost:631/admin ,勾选右边的「Share printers connected to this system」,这样 cups 才能找到网络打印机。点「Change Settings」后会请求用户名和密码。使用 root 及相应的密码登录即可。然后就可以「Find New Printers」了。找到之后就知道打印机的 IP 地址了。(其实用 ULD 包里那个smfpnetdiscovery程序也是可以的。)然后访问 http://打印机IP:631/ 在协议里找到了它的 IPP 协议地址:ipp://打印机IP/ipp/printer。cups 默认给出的是socket://,不知道那是干什么的。忘了添加时能不能修改了,不能的话就待会再修改连接地址好了。然后填名字描述什么的,下边会向你要 ppd 文件,或者从系统已有列表里选。从下载回来的 ULD 包里找到那个Samsung_SCX-4650_4x21S_Series.ppd文件扔给它就好。配置完毕就可以用啦啦。

其实挺简单的。不过初次配置时遇到了点麻烦:

出现了两次 filter failed 错误。第一次的日志(位于/var/log/cups/error_log)是:

PID 20744 (/usr/lib/cups/filter/gstoraster) stopped with status 13.

gstoraster 是 ghostscript 包里的。通过 strace 和源码得知它退出是因为子进程 gs 在向标准输出写转换好的 raster 格式数据时出现了 SIGPIPE。Google 许久未果,最后按某帖里的建议把打印机删掉再重新添加就好了……

第二次是 rastertospl 退出 1。(rastertospl 没找到那个错误很明显就不算啦。)这个通过 strace 发现它在一些路径寻找libscmssc.so文件。在 ULD 里找到这个库并扔到它会去找的目录下就好了。

最后贴一下通过 strace 抓到的那些 cups filter 的命令行调用参数:

PPD=/etc/cups/ppd/Samsung_SCX-4650_4x21S_Series.ppd strace /usr/lib/cups/filter/rastertospl 4 lilydjwg doc.pdf 1 "InputSlot=Auto noJCLSkipBlankPages Quality=600dpi number-up=1 MediaType=None TonerSaveMode=Standard JCLDarkness=NORMAL PageSize=A4 EdgeControl=Fine job-uuid=urn:uuid:570129b0-1656-3f8d-5c8d-0edc9322c11f job-originating-host-name=localhost time-at-creation=1375697623 time-at-processing=1375701265" doc.raster > doc.spl
Category: Linux | Tags: Linux 打印机 外部设备

| Theme: Aeros 2.0 by TheBuckma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