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8
2015
7

使用 git 底层命令创建提交

通常,创建 git 提交使用的是 git add、git commit 这些高层命令。这些命令有个特点:它们都需要工作区的存在,并且很可能会改变工作区里的文件。

如果没有工作区,或者工作区不能用的时候怎么办呢?比如想在服务器上的纯(旧称:祼)版本库里的钩子脚本里创建提交,在版本库被更新时自动生成点东西什么的。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是再克隆一份,然后在那边弄好了再 push 过来。但那样的话,你得区分一次 push 是不是由你的脚本自身触发的了。这当然是可行的,但是,不觉得直接操作纯版本库更有意思吗 O(∩_∩)O~

或者,如果你的工作区里有一个文件叫「test」,另一个文件叫「Test」,而你当前能使用的文件系统和/或操作系统是不区分文件名大小写的,这样可能就没有办法通过工作区做想要的改动了。

我之前也曾用 pygit2 来直接创建提交。那个还是比较基础的,还是需要工作区。这次让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的新玩法,深入 git 底层,围观一下一个提交的诞生历程~~(其实是早就玩过了的,只是一直没有分享出来而已 >_<

首先,克隆一个版本库来玩儿。直接在已有的版本库里玩太危险了,万一不小心玩坏了就囧了(虽然也不是多大的问题,毕竟我有备份的嘛=w=

git clone --bare ~/.vim dotvim

读者想要一起玩的话,可以从网络克隆我的 vim 配置版本库,如

git clone --bare git://github.com/lilydjwg/dotvim dotvim

进去 dotvim 目录里 ls 一下,可以看到,只剩下以前在 .git 目录里会见到的文件了呢:

>>> ls
branches  config  description  HEAD  hooks  index  info  objects  packed-refs  refs

要创建的提交是在 master 分支上。我们先使用 ls-tree 命令看看这个分支上有哪些文件。ls-tree 其实是列出 tree 对象用的,加上 -r 参数就会递归地把 tree 对象里的 tree 对象给列出来,就像 -R 之于 ls 命令一样。

不过你给它提交(commit)对象也可以的啦。它会自动取这个提交所指向的 tree 对象:

git ls-tree -r master

相当于

git ls-tree -r 'master^{tree}'

嗯,分支名实际上是指向这个分支上的最后一个对象的符号引用。

我要把 vimrc 文件里的注释行全删掉。要想修改一个文件,就得先找到要修改的文件,而不像添加文件那样直接加进去就可以了。让我们把要修改的 vimrc 文件的 hash 值找出来:

old_vimrc=$(git ls-tree -r master | awk '$4 == "vimrc" { print $3 }')

当然这里是不必用 -r 的啦。写在这里方便嘛,下一次想改 plugin 目录下的东西可以直接改路径就可以了,不用担心要改其它可能会忘记的东西。

然后拿 cat-file 命令看看这个 blob 对象。cat-file 命令我用得挺多的,因为经常会想看看另一个分支、或者另一个提交里某个文件长什么样子。

git cat-file -p $old_vimrc

其实这里可以直接指定要显示的对象的,比如master:vimrc就是 master 对应的提交上的 vimrc 文件。如果使用 zsh 的话,冒号后边的路径部分也是可以补全的哦。这里为了阐述原理,就做「分解动作」了。

得到了文件内容,就可以修改了。修改完毕,使用 hash-object 命令将文件存入 git 对象数据库里。这一句命令相当于修改好文件之后再做 git add 操作。hash-object 会返回对象的 hash 值。我们得把它记下来。

new_vimrc=$(git cat-file -p $old_vimrc | sed '/^"/d' | git hash-object -w --stdin --path vimrc)

不管之前有没有,先删一下 index,也就是所谓的「staging area」。已经添加但是还未提交的目录树就存在这个文件里边了。

rm -f index

然后,创建我们需要的 index。得使用 ls-tree 命令列出所有文件的信息,然后把我们修改过的信息加到末尾,会自动覆盖之前已有的项。如果删除这个列表里的某些项的话,就相当于是删除了那些文件。如果添加原本不存在的项,就是添加文件了。

{git ls-tree -r master; echo -e "100644 blob $new_vimrc\tvimrc";} | git update-index --add --index-info

index 已经准备好了。我们把目录树写到 git 对象数据库里吧:

new_master_tree=$(git write-tree)

我们得到了一个新的 tree 对象的 hash 值。当然因为目录树是树状的,以上命令实际上会写入多个 tree 对象。我们只要有根 tree 对象的 hash 值就可以了。

该创建提交对象了:

commit=$(git commit-tree -p master -m '在没有工作区的情况下创建的提交' $new_master_tree)

提交对象创建好还不够。那只是一个提交对象而已,我们还没有更新分支的信息呢。我们把这个提交作为新的 master 分支的头:

git update-ref refs/heads/master "$commit"

大功告成!

可以使用git showgit log看看成果了哦~

当然,如果想要钩子脚本里使用的话,记得在修改前加锁哦。

参考资料

Category: 版本控制 | Tags: git
2
6
2015
19

小谈 Rust

最近很火的 Rust 前不久发布了 alpha 版。正式版虽不说指日可待(还在各种大改中),但是也不是那么遥远了。而经过了这么久,再见 Rust,感觉完全不一样呢。

还记得第一次见 Rust,是在 Fantix 的博客上。现在只记得当时看到各种~和生命周期的东西,挺头疼的。而这次是看到 Rust for beginners 以及已经被合并到《The Rust Programming Language》这本书的官方 guide。感触很容易概括:「一门实用的类 Haskell 语言,是我很早就想要的东西呢。」于是才有了我的第一个 Rust 程序,以及后来的 各种语言实现的 swapview

当然后来事实证明 Rust 不仅仅有着与 Haskell 类似的代数数据类型,比如有表示空的 unit 类型、表示可选的 option 类型、用于返回结果或错误的 Result 类型。作为一名曾经苦学 Haskell 还折腾过 OCaml 的人,看到这些熟悉的类型,感到甚是亲切。这种类型系统最大的特点是类型安全、没有 null 指针/类型。

我接触到的绝大多数编程语言,都会有 null 指针,或者 null / none / nil 类型:

  • C、C++:「Segmentation fault」
  • Java:还记得经常在日志里露脸的「NullPointerException」吗
  • Python:一不小心就会出现的「AttributeError: 'NoneType' object has no attribute 'xxx'」
  • Lua:「attempt to index global 'xxx' (a nil value)」
  • 等等

都是一个不小心,没注意检查对象是不是 null 值就用,然后程序跑着跑着就出错了。

而 Haskell 和 Rust 都能有效地避免这一点,至少是你可以预先察觉,因为它返回的是不一样的类型。比如在 Rust 中,想要把字符串解析成整数,你写let a: i32 = "123".parse()不成。因为不是所有字符串都能解析成整数的,所以parse方法会返回一个Result<i32,ParseIntError>类型(早期版本是返回Option<i32>)。你需要显式地处理错误——或者忽略,如果你希望在出错的时候程序崩溃的话。不管选哪条路,写的时候都是明确知道这个地方可能出错的。不像我写 Python 时那样,直接想当然地写int(xxx),很少会想到想当然以为是个整数表示的xxx其实可能是别的什么东西(比如None)。我总不可能在每一次按.键(取属性)、(键(函数调用开始)、[键(取下标)时都先想想「相关对象会不会是奇怪的东西、是的话要怎么处理」吧?当然这样的错误处理会比较麻烦。如果一个项目不值得这样麻烦的错误处理的话,那就换个更适合的语言去做就是了。

Rust 另一个小特点是,if这类条件判断后边只能是布尔值,和 Haskell 一样,而和 Python、Lisp、Lua 等都不同,就更别说没有真正的布尔类型的 C 了。这样更严谨,挺好的,意义明确。像把0当成假值这种事 Lua 就不干,把空容器当假这事 Python 喜欢但是别的语言又不一样。早先版本的datetime模块甚至认为午夜是假的、其它时间才是真的……

Rust 还有个显著的特点是,关键字都特别短,但是不至于短到不认识,比如pub, fn, mut, ref, impl等。有些人不喜欢,我倒是觉得挺好的。非要写一长串字符浪费空间嘛,虽然现在的显示器不是终端机那样一行只能显示80字符,但我要分割成多列呢。笔记本显示器可以显示两列代码对照着看,外接显示器要显示两行三列还不计偶尔会用到的侧栏呢。

Rust 还继承了 Python 式的显式名称导入。只要不用星号,一个名字是从哪里来的,当前文件里搜一下就找到了。不像 Ruby 那样子,String 莫名其妙多了个方法不知道是干什么的?拿 Google 搜索整个互联网吧……

Rust 资源管理很有特点,我还没在其它语言里看到这种。Rust 程序里,编译器知道每一个对象的生命周期,所以可以在编译期就插入相应的释放资源的代码,不需要 gc 过一段时间停下所有工作来检查一遍。也不像引用计数那样得维护计数,引起很多不必要的内存写请求。毕竟 Rust 的目标是像 C++ 那样高效的系统级编程语言嘛。当然引用计数如果需要还是可以有的。最初 Rust 的另一目标——像 Erlang 那样的并发性,因为绿色用户级线程被官方移出之后就大打折扣了。不过因为类型检查和生命周期推断,线程安全的特性还是保留了下来。

Rust 有各式各样的 trait,类似于 Haskell 里的类型类。要指定资源释放时调用的函数的话,直接实现Drop trait 就可以了。比如我的:

struct AtDir {
  oldpwd: Path,
}

impl AtDir {
  fn new(dir: &str) -> io::IoResult<AtDir> {
    let oldpwd = try!(std::os::getcwd());
    try!(std::os::change_dir(&Path::new(dir)));
    Ok(AtDir { oldpwd: oldpwd })
  }
}

impl std::ops::Drop for AtDir {
  fn drop(&mut self) {
    std::os::change_dir(&self.oldpwd).unwrap();
  }
}

使用的时候直接在需要的作用域时生成一个变量就好,就像下边这样子。Rust 保证在其生命周期结束时调用drop方法。而且是按其所有者变量定义的顺序的逆序调用的。不像 Python,PEP 442折腾了之后,反而是把我一个模块的__del__方法在解释器关闭时的调用顺序弄错了。虽然 Rust 没有 Python 那样的with语句,但是拿Drop可以做到一样的效果,而且能保证调用的时机与预期的一致。

let _cwd = match AtDir::new(directory_name) {
  Ok(atdir) => atdir,
  Err(err) => return Err(err.desc.to_string()),
};

Rust 编译器及标准库目前大部分(92.0%)使用 Rust 编写。而在此之前,Rust 竟然是使用 OCaml 编写的。这从侧面解释为什么目前 79.4% 使用 Go 编写 Go 语言用起来那么像 C(因为它的开发者用的是 C,设计目标好像也是更好的 C),而 Rust 虽然有很多借鉴自 C++ 的东西,导致其语法有些像 C,但写起来完全没有 C 和 Go 那样原始的感觉。这也是我更喜欢 Rust 的原因之一。

目前,除了还在改来改去,让我的程序过几天就各种报错编译不了之外,作为一名初学者,我能发现的另一个缺点就是编译极其费时了,特别是普通优化和链接时优化全开的时候,我一运行时间不到 0.2 秒的小程序,竟然需要半分钟才能编译好……

对了,之前给 Arch Linux 打包的 thestinger 不再打包 Rust 了,所以我开始在 archlinuxcn 源里维护64位的 rust-git、cargo-git(因为 Rust 更新的原因,至今还没打包成功……)以及 vim-rust-git。这些包是自动更新的,因此不出问题的话,有更新就会在一天内更新。

PS: 写的时候有点赶,希望没有写得太乱 ( >﹏<。)

Category: 编程 | Tags: Rust
1
25
2015
17

MySQL 之九奇坑

使用了一段时间的 MySQL,体验与使用 PostgreSQL 完全不一样。使用 PostgreSQL 时,「it just works」,而 MySQL 则是「it just doesn't work out of box」。

时间戳与整数

MySQL 有个数据类型叫TIMESTAMP,顾名思义,就是时间戳,支持的时间范围是从UTC 1970年元旦凌晨零点到UTC 2038年元月19日三点14分零七秒。毫无疑问,这是个32位的 UNIX 时间戳。

那么你觉得,当 MySQL 在整数和这样的时间戳之间比较时,会发生什么呢?报错?还是把整数转成时间戳?或者把时间戳转成整数?都不是!MySQL 会首先把整数以十进制转成字符串,然后再把字符串转成时间。也就是,20141028000000这么大的整数,会转成字符串,然后按时间的格式理解,变成2014年10月28日凌晨零点

直接把字符串转成时间没问题。可是,谁会把时间表达成如此奇怪的整数呢?

布尔值

MySQL 有个叫BOOL的类型。可是,它的文档位于数的类型章节之中。而且,它仅仅只是TINYINT(1)的别名!这意味着,MySQL 中的布尔值与整数 0 和 1 是没有分别的。连 Python 都不如,至少 Python 的 bool 是 int 的子类。

于是乎,明明 SQLAlchemy 定义时写的是布尔类型,结果因为表结构是 SQLAlchemy 自动解析的,取出来就变成了整数。

比虚设更讨厌的 CHECK

与上例类似。看起来,MySQL 是支持CHECK约束的。但是不能被表面现象蒙蔽了,文档后面写着「The CHECK clause is parsed but ignored by all storage engines」。只解析,假装自己支持,但是没有作用。这个问题在2007年二月有人报告了。近八年了,依旧如故。

继续骗人:utf8不是 UTF-8

MySQL 似乎从很早开始就支持一个叫utf8的编码了。可是,你往数据库里插入一个「😄」(&#128516;)字符试试?你可以直接在本文后边评论试试。这个字符及其后的字符会消失,因为 MySQL 的utf8只支持 BMP(基本多文种平面)范围内的 Unicode 字符。也就是,MySQL 的utf8使用三字节表达,因此只支持 U+0000 到 U+ffff 范围内的字符。我曾经有篇文章就是因为插入了音调符号而被截断,现在只能小心地使用 HTML 转义形式来写了。

Arch Linux 的 AUR 也使用 MySQL,因此也遇到了字符神秘消失的事件。

如果使用的是 5.5 及以上的版本,可以使用一个 MySQL 称为utf8mb4的字符集,也就是用四字节表达的 UTF-8 编码。明明 UTF-8 是为了统一编码而诞生的,结果又被 MySQL 给分裂成了两个。

binlog 格式

通常,软件会默认一个尽量普适的配置,让大多数人不需要折腾就用着很爽。MySQL 反其道而行之,binlog 默认使用STATEMENT。然后,一不小心使用了它不支持的查询就报错了,让人经过 Google 之后再手动给设置成MIXED格式。

并发删除和更新

MySQL 默认的事务隔离级别是repeatable read,看上去比 PostgreSQL 默认的read committed级别要高。但是呢,有一些很怪异的行为。

两个事务 A 和 B 开始了。A 读取数据库发现 id=1 的记录。B 把 id=1 的记录删除掉(并提交事务)。A 也决定把 id=1 的记录删除。然后 A 再读,咦?怎么 id=1 的记录还在??

PostgreSQL 在read committed级别下,删除也都能成功,但是删除之后是读不到数据了的。

PostgreSQL 在repeatable read级别下,后删除的那个事务会失败。

MySQL 在serializable级别下,后删除的那个事务才会失败。

并发更新时也是这样:

两个事务 A 和 B 同时执行update t set v = v + 1 where id = 2更新数据(假设原数据为 id=2, v=1),会和 PostgreSQL 的read committed级别一样,双方更新均成功。但是,当事务 B 提交之后,A 事务还是看到 v=1。在自己提交之前,自己的更新和其它已提交事务的更新都看不到。

我不知道 MySQL 这样的行为是否符合 SQL 标准。但我知道,它肯定不符合我的直觉:明明我都把数据给改了,为什么我自己都看不到呢?

2015年3月17日更新:安坚实的评论很赞!

糟糕的 Python 客户端库

MySQL 官方 C 库不支持异步,所以使用其的 Python 库完全没办法异步。

oursql 默认会处于自动提交模式,而且很久不更新了。

Oracle 自己弄的 MySQL Connector/Python 倒是没这个问题。但是有其它 N 个问题,比如你得重命名二进制数列的列名,不然会报错:

cursor.execute('select binary %s as a', (b'\xe0\xda\x94\xb8\x89\xf7',))

比如以下查询总是返回空,不管你的数据库里有什么:

cursor.execute('select * from users where token = %s', (bytes_object,))

比如 network.py:226 这里是这么写的:

            packet = bytearray(4)
            read = self.sock.recv_into(packet, 4)
            if read != 4:
                raise errors.InterfaceError(errno=2013)

于是,当你的返回结果很大,导致这里想接收的四字节数据不在同一次recv系统调用中时,就会抛出异常。真不知道写这库的人学过网络编程没,连 short read 都不知道处理。

至于像 PostgreSQL 的连接那样,通过with语句进行自动提交或者回滚就更别想了。

经常误退出的命令行工具

在 MySQL 的交互式命令行里,不小心写了一个反悔了的查询怎么办?比如回车后才发现输出太多了根本没意义,又或者查询里有个地方写错了。我下意识的反应是,按Ctrl-C,中止查询。在按下Ctrl-C的时候,如果查询还没结束,那么查询中止,一切安好。如果不小心慢了 0.01 秒,按键时查询已经执行完毕了呢?MySQL 命令行工具会直接退出(包括 MySQL 官方的,和 MariaDB 的版本),你只能再重新输入密码、重新连接。这是很神奇的事情。我试过了一些别的软件的成熟的交互式命令行工具,比如 bash、zsh、python、ghci、irb、erl,都不会在Ctrl-C时退出。lua、awesome-client 和 rusti 会退出,可前者只使用 ANSI C 的没办法,而后两者并不算成熟。

当然它有一个--sigint-ignore选项,如果你记得加上的话,Ctrl-C时就不会退出了,而是没有任何反应。它都不取消输入到一半的命令。

连接 localhost 等同于连接默认 socket 文件

MySQL 的客户端库,在连接localhost时,或者不指定要连接的主机时,会连接到它默认的 socket 文件。

我有个 MySQL 实例在 3306 端口和默认 socket 文件上监听,另启动了一个实例用于一些测试性工作,监听在 3307 端口和自己指定的 socket 文件上。但是,当不指定-h 127.0.0.1时,即使指定了端口号-P 3307也无济于事。它依旧会连接默认的 socket 文件。我花了很长时间去调试我遇到的问题,直到在 htop 里按了一下l键,看到 MySQL 命令行工具连接的不是我设想的地址才恍然大悟。

指定连接不同的地方当然就应该连接到不同的地方,不然你告诉我我的指定没有生效也好啊。这点 PostgreSQL 就处理得更好。它也是默认连接 socket 文件,即使指定了端口号。但是,指定不同的端口号时它会去连不同的 socket 文件!对于 socket 文件来说,「端口号」其实是文件名后缀,比如/run/postgresql/.s.PGSQL.5433。这样子就不会不小心连错而不自知。(当然 PostgreSQL 也不会自作聪明地在你要连接localhost的时候给连接到 socket 文件上。)

Category: 数据存储 | Tags: mysql 数据库
1
20
2015
10

恢复 tmux 窗口名称的自动设置

tmux 我已经用了好几年了,然而从未使用得多么深入,偶尔有些小不满也一直没有去研究看看能不能解决,其中就包括这么一项:tmux 窗口名称(就是显示在状态栏上的那个)默认会随着前台所运行的命令的不同而自动变化。但是,如果窗口名称被设置过之后,不管是通过prefix A设置的,还是通过终端转义序列设置的,之后它就再也不会自动变化了。

本来这也不是多大的事。偶尔会因为不小心往终端输出了些二进制数据弄乱终端标题,我要么是把它重新设置成「zsh」,要么直接关掉再开一个窗口,反正是很容器的事情。可是呢,公司服务器的 zsh 会把终端标题设置成当前的工作目录,ssh 退出时也不会清除。本来呢,我是专门再开一个终端来跑,完事之后再关掉。可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我还是会时不时地在 tmux 窗口里 ssh 连过去,然后 tmux 窗口名称就坏掉了。

今天我终于决定把此事查个水落石出。既然主动设置之后就不再变化,那么 tmux 肯定用某种方法把「主动设置过窗口名称」这个信息给记录了下来。然后我就去 tmux 源码里找啊找,结果很意外地看到一个叫「automatic-rename」选项!敢情 tmux 早知道有人会对此不爽,专门弄了个选项呀。然后直接在1500行的 man 文档里搜索这个选项名称就可以了。

默认,tmux 的「automatic-rename」选项的全局值为「on」,也就是根据正在前台运行的命令自动设置。一旦窗口获得了一个用户或者程序指定的标题,不管是创建窗口时指定的,还是后来通过「rename-window」改的,又或者是通过终端转义序列改的,窗口局部的「automatic-rename」值就会被设置为「off」,也就是不会再自动变化了。所以,想要恢复 tmux 窗口的这个行为,只要把这个选项再次打开即可:

tmux setw automatic-rename on

或者,取消设置此窗口的局部值,这样 tmux 会使用全局值:

tmux setw -u automatic-rename

终于又解决了一个困扰已久的小麻烦~话说,直接去源码里寻找,远比在比 wget 手册还要长的 manpage 里乱逛要高效呢=w=

Category: Linux | Tags: tmux
1
6
2015
41

众编程语言间的 swapview 之战

swapview 起源于我很早之前看到的一个 shell 脚本。当时正在学习 Haskell,所以就拿 Haskell 给实现了一遍。为了对比,又拿 Python 给实现了一遍。而如今,我又在学习另一门新的语言——Rust,也拿 swapview 来练习了。相比仅仅输出字符串的「Hello World」程序,swapview 无疑更实际一些:

  • 文件系统操作:包括列目录、读取文件内容
  • 数据解析:包括简单的字符串处理和解析,还有格式化输出
  • 数据处理:求和啊排序什么的
  • 流程控制:循环啊判断啊分支什么的都有
  • 错误处理:要忽略文件读取错误的

因此,swapview 成为了依云版的「Hello World」:-)

感谢所有给 swapview 提交代码的朋友们

本文只是借 swapview 这个程序,一窥众编程语言的某些特征。很显然,编程语言们各有所长,在不同的任务下会有不同的表现。而且 swapview 各个版本出自不同的人之手,代码质量也会有所差异。

闪耀!那些令人眼前一亮的语言们

从运行效率上来看,C 如预期的一样是最快的。但令人惊讶的是,由我这个 Rust 初学者写的 Rust 程序竟然紧随其后,超越了 C++。

而原以为会跟在 Rust 之后的 C++,却输给了作为脚本语言存在的 Lua 语言的高效实现 LuaJIT(与 Rust 版本相当)。而且非 JIT 版本的 Lua 5.1 和 5.2 也都挺快的。Lua 这语言自带的功能非常少,语法也简单,但是效率确实高,让人又爱又恨的。

失望!那些没预期中的高效的语言们

没想到 Python 2 也挺快的,很接近 Go 了。PyPy 大概是因为启动比较慢的原因而排在了后面。Python 3 有使用两个版本的代码,Python3_bytes 把文件读取改为使用 bytes,仅在需要的时候才解码成 str。仅此之差,运行速度快了10%。可见 Python 的 Unicode 处理十分耗时,难怪 Python 3 在各种测试中都比 Python 2 要慢上一截。至于 PyPy3,怎么跑到那么靠后的地方去了呢……

Go 很快。至少比 Python 快。但也仅此而已了,不仅比 C++ 慢,甚至连 Lua(非 JIT 版)都不如。Go 语言版本虽然不是我写的,但我看过代码,感觉很原始。至少比 Lua 原始。看起来 Go 只不过是带接口和并发支持的 C 而已。而且,作为静态类型的编译型语言,却我却有一种很不放心的感觉。大约是因为我改动时发现传给 fmt.Printf 的参数类型和数目错了都不会得到警告或者错误的原因。而且我从来没见过 Go 编译时出现警告,对于还没入门的初学者写的、改过的程序,这样子不科学啊。早期我倒是见过 Go 报错了,但那只不过是编译器还不完善的表现而已。

传闻 NodeJS 很快。但至少它在 swapview 这种脚本中没能体现出来。正常版本比 Python 3 还要慢一点。而使用异步啊并行什么的版本还要慢上差不多三分之一,不知道怎么搞的。

编译型的 Chicken、OCaml、Haskell 都排在了一众脚本语言后边,虽然很可能是对语言本身不熟导致写出来的程序比较慢,但还是挺令人失望的。经过高手优化的 Haskell2 版本效率接近于 Python 3,但也到此为止了(因为不想使用 cabal 安装依赖,所以 Haskell2 没有参与这场对决)。我曾见过有人把 Haskell 代码优化到比 C 还快,但我宁愿去看汇编也不要去读那种代码……

Lisp 系(Chicken、Racket、SBCL(标注为 CommonLisp 的项)、Guile)也都挺慢的。不知道 LispWorks 之类的会不会快一大截呢。

预料之中的以及结果截图

Ruby 比 Python 略慢一点。

Java、Elixir 比较靠后。没办法,它们启动慢。也许以后我会出不考虑启动时间的版本。

以下是本文发表前的测试结果截图。其中 Erlang 版本因为有问题被信号所杀所以被扔在了最后。

测试结果截图

测试使用的是benchmark子目录中的 Rust 程序,使用cargo build --release命令即可构建。另外也可以使用 farseerfc 的 Python 脚本。

代码量

Elixir 代码量挺少的。Python、Ruby 也挺不错。Java 版本竟然跟 Haskell 一样。不管是 JavaScript 还是 CoffeeScript 都比较长,比 Java 还长。Rust 比 Python 长不少,但也比 Go 短不少。而 Go 比起 C、C++ 要短一些。最长的,除了我不了解的 Pascal,竟然还有因为程序出错还没有测试的 Erlang!如果不算按行读取的 line_server.erl 的放大,只有不到一百行,倒还不算多。

                  Elixir:   50
                   Julia:   51
           Python3_bytes:   53
                  Python:   56
                    Ruby:   56
                  Racket:   58
                    Bash:   63
                   OCaml:   65
          CommonLisp_old:   67
          CommonLisp_opt:   67
           Bash_parallel:   69
             C++14_boost:   69
                   Guile:   70
                 Haskell:   73
                 Chicken:   75
                    Java:   75
                  NodeJS:   76
                    Vala:   78
                Haskell2:   81
                       D:   86
                    Rust:   88
                   C++14:   89
                  CSharp:   91
                     Lua:   91
            NodeJS_async:   93
            CoffeeScript:   93
   CoffeeScript_parallel:   95
                     PHP:   97
           Rust_parallel:   98
                      Go:  103
                   C++11:  128
                   C++98:  141
                       C:  149
              FreePascal:  185
                  Erlang:  232

编译速度

这个比较非常粗糙,比如联网下载依赖也被算进去了。不过可以肯定,不算下载依赖部分的话,Rust 是最慢的!其次是 Haskell。标榜编译速度非常快的 Go 并不是最快的,和 C++ 不相上下(当然不知道代码复杂之后会如何了)。

0.36 C
0.60 FreePascal
0.80 OCaml
0.83 CoffeeScript_parallel
1.48 CSharp
1.67 Vala
1.68 Erlang
2.13 NodeJS_async
2.27 C++14
2.49 Go
2.53 CoffeeScript
2.90 C++11
3.01 C++98
3.23 Java
3.52 Racket
3.98 NodeJS
6.05 CommonLisp_opt
7.07 D
9.01 C++14_boost
10.41 Haskell
13.07 Rust
14.74 Chicken
15.37 Rust_parallel

结语

这个项目最初只是练习而已。后来不同语言的版本有点多,于是才演变成众编程语言的竞技。也就随意地测试了一下在给定需求下不同语言的表现而已。其实比较有意思的部分,一是使用正在学习的编程语言写作程序的新奇感、新知、新的领悟(这也是我的测试程序使用 Rust 编写的原因),二是对比不同编程语言的风格和对同样需求的处理方式。

各位读者对 swapview 有任何补充和改进,欢迎贡献代码哦~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lilydjwg/swapview

更新区

2015年1月9日更新:又收到了不少版本和改进,以下是最新的测试结果。很不幸地,现在已经跑得很快的 Erlang 在测试中又没反应被杀掉了。并行版的 Rust 的结果很不稳定,这次跑得好快!C++ 的除了 C++98 版的之外都到 Rust 前边去了。PHP 竟然比 LuaJIT 还要快!D 怎么到 PyPy 后边去了。

2015年1月9日的测试结果截图

2015年1月10日更新:C++ 版本继续改进,好多都超越 C 了,Rust 1.0.0alpha 的并列版本又快又稳定,Erlang 版本终于跑完了全部测试而没有出事,LLVM 版 D 快了好多。

2015年1月10日的测试结果截图

2015年1月18日更新:继续更新。又添加了若干语言,不过期待中的 Nim、Zimbu 以及传统脚本语言 Perl、Tcl 依旧缺席中。另外,正文也进行了更新,重新计算了代码量,添加了编译速度的粗略比较。

2015年1月18日的测试结果截图

12
24
2014
39

Rust 初体验(真快!)

最近又看到 Rust 的相关东西了,入门指南也写得挺不错的。这语言我越看越喜欢。

Rust 的目标是系统级编程,就像 C 那样,快速高效。同时它继承了 Haskell 的诸多特性,包括其类型系统(包括类型类和类型推断)、模式匹配。而读写起来,又和 Python 差不多简单明了。简直是把这三种语言的优点全学到了!(当然 Rust 不仅仅受到了这几种语言的影响啦。)

当然,要体验一门编程语言,最好的方式就是使用它。于是我拿它实现了我最开始用来练习 Haskell 用的 swapview 程序。

swapview 的功能是,读取/proc下每一个进程目录下边的cmdlinesmaps文件,得到其命令行和 swap 使用量,然后排序、格式化,并打印出来。

Haskell 第一版实现挺慢的:

swapview  1.27s user 0.26s system 98% cpu 1.555 total

我随手写了个 Python 版,效率翻了一倍还要多!很令人惊讶的呢。作为解释执行、还一直被认为很慢的 Python 竟然在没有任何优化的情况下就超过了编译型的 Haskell:

swapview.py  0.35s user 0.18s system 97% cpu 0.548 total

后来在 IRC 上遇到一位懂行的人,用了不少手段优化,最终得到了 Haskell 第二版:

swapview2  0.42s user 0.15s system 98% cpu 0.583 total

比 Python 版略慢。

才学 Rust 没几天,我对 Rust 比对 Haskell 更不熟。花了不少时间查阅文档、调整代码。不过因为之前的 Haskell 基础,也没遇到太大的困难。结果如下:

swapview  1.84s user 0.15s system 97% cpu 2.038 total

呃呃呃,怎么比 Haskell 版本还要慢上不少啊?

本来是找 profiling 方法的。翻着 rustc 的 man 文档,看到了-O选项,眼前一亮——我忘记告诉编译器要优化了!这是启用优化的结果,比 Python 版又快了一倍:

swapview  0.10s user 0.13s system 96% cpu 0.237 total

真棒呢~

不过很遗憾的是,它的格式化函数的第一个参数必须是字面量,连常量都不行。因为那是个宏,要在编译期解析格式……另外似乎也不支持现在连 JavaScript 都已经支持了的 generator(只支持 iterator,得先写一个 struct 才能用)。

PS: Rust 的文档挺赞的,和 Python 的一样有 JavaScript 实现的搜索功能,比起 Nimrod 和 Zimbu 的好用太多了。

PPS: 谁有兴趣可以贡献个 Go 版、C 版、C++ 版、LuaJIT 版什么的=w=


2014年12月25日更新:目前的结果是(运行时间):Rust < LuaJIT < C++14 (gcc 4.9.2) < Lua 5.1 / 5.2 << Python 3 < Haskell <<< OCaml < SBCL。手动测试的。有空我再写个好点的自动测试程序。

2015年1月6日更新:添加了更多的编程语言,以及更准确的运行时间测试,请见新文章编程语言对决——战场:swapview

Category: 编程 | Tags: Haskell 编程语言 Rust
12
19
2014
5

SSL 中间证书配置,兼谈昨支付宝证书错误

昨天有朋友说支付宝官网 https://www.alipay.com/ 访问时浏览器报证书错误了。我试了一下,访问正常啊,不过 Certificate Patrol 告诉我支付宝更换 HTTPS 证书了,因为旧的证书要过期了。同时,证书的颁发者也换了,新证书是賽门铁克颁发的。后来我又使用 wget 访问了一下,竟然真的报错了!随即我更换了 Google Chrome 和另一个火狐配置,前者没有报错,后者却也报错了,报错信息是「该证书因为未提供证书颁发链而不被信任」(代码:sec_error_unknown_issuer):

支付宝证书报错截图

后来又使用 Android 上的 Opera Mobile 和火狐访问,也是报错。

很奇怪,大体上是经常使用的浏览器不会报错,而那些很少使用的浏览器、不记录访问数据的工具都报错了。

昨晚一直没想明白,今天早上却突然想到了:是不是支付宝配置证书时没加入中间证书、或者加错了啊?(疲劳工作什么的果然会严重效率啊喵)

支付宝现在已经能够正常访问了,而我昨天也没有进行抓包,所以没有办法证明(或者证伪)这个猜测是否正确了。不过我却可以实验一下这样的配置会导致客户端如何反应。

准备工作

域名一枚。SSL 私钥一枚、证书一枚、中间证书一枚,如果你的 SSL 证书直接由浏览器信任的根证书机构颁发的就没办法实验这个了哦。浏览器若干。哦当然还要 nginx 一枚,至少要支持 SSL。

为了便于各位重现,这里使用了两个子域名,使用不同的配置。如果你访问的时候浏览器说找不到服务器的话,那是 DNS 那边还没更新啦,今天晚些时候再试试看 :-)

第一幕:不提供中间证书

用户使用firefox -no-remote -P命令创建了一个全新的火狐配置实例。

用户:浏览器,我要访问 https://brokenchain.lilydjwg.me/

浏览器:Hi,服务器,我要以 SSL 协议访问 brokenchain.lilydjwg.me

服务器:浏览器你好,这是我的 SSL 证书。

浏览器:看看。由 AlphaSSL 颁发的证书?AlphaSSL 是谁呀??

没有中间证书

浏览器:(对用户)啊咧,服务器给出了一个咱不认识的 SSL 证书,咱不能确认其真实性。有可能是服务器配置有问题,也有可能是你被中间人攻击啦,要小心了哦!(与昨支付宝的证书错误如出一辙。)

第二幕:使用正确配置的证书

运维人员把相应的 AlphaSSL 证书附加到了网站证书文件的后面,并且重新加载了配置。

用户:浏览器,我要访问 https://goodchain.lilydjwg.me/

浏览器:Hi,服务器,我要以 SSL 协议访问 goodchain.lilydjwg.me。

服务器:浏览器你好,这是我的 SSL 证书。

浏览器:看看。是由 AlphaSSL 颁发的证书,不知道它是谁。不过对方给出了 AlphaSSL 的证书,它又是由 GlobalSign 颁发的。这货我认识,是我信任的机构。开始检查签名……签名无误。GlobalSign 确实信任 AlphaSSL,而我信任 GlobalSign。所以我信任这个证书。

有中间证书

浏览器:(对用户)一切正常!以安全的方式收到了你要访问的内容了喵~

第三幕:不提供中间证书,但浏览器拥有中间证书

用户再次访问配置有问题的服务器。

用户:浏览器,我要访问 https://brokenchain.lilydjwg.me/

浏览器:Hi,服务器,我要以 SSL 协议访问 brokenchain.lilydjwg.me

服务器:浏览器你好,这是我的 SSL 证书。

浏览器:看看。由 AlphaSSL 颁发的证书?AlphaSSL 我以前遇到过,找找看……找到了!AlphaSSL 的证书,它是由 GlobalSign 颁发的。这货我认识,是我信任的机构。开始检查签名……签名无误。GlobalSign 信任 AlphaSSL,而我又信任 AlphaSSL。所以我信任这个证书。

浏览器:(对用户)一切正常!以安全的方式收到了你要访问的内容了喵~

附录

用于实验的 nginx 配置:https://goodchain.lilydjwg.me/nginx.conf

结束语

我这里,新建的火狐实例如预期的在没有获取过中间证书时报错,在获取过之后就不再报错了。而 Google Chrome 一开始就不报错,可能是它内置了该证书,也可能是它从网上的其它某个地方取得了这个证书。wget、curl 等命令行工具总是会报错,因为它们并不存储访问过的证书。

另外注意一下,使用 cat 命令连接网站证书和中间证书时,先确保证书文件最后有换行符,不然会出错的。UNIX 传统,文本的每一行以换行符结束。而微软的做法是,换行符仅仅作为两个行中间的分隔符,最后一行并不以换行符结束,所以在连接多个文件时会因为缺少换行符而出错。

Category: 网络 | Tags: 安全 ssl Https
11
29
2014
6

APEC 蓝与北京灰

APEC 蓝:

北京灰:

这不是月亮:

在玩过山车的空气质量:

11
8
2014
6

在 Arch Linux 下安装 openSUSE LXC 虚拟机

前边,我已经尝试过在 Arch Linux 下安装 Funtoo在 Arch 中安装 Arch 就更简单了。为了测试,我还通过 Aufs 来将我的 Arch Linux 在 LXC 里复制一份。至于安装个 Debian 或者 Ubuntu LXC,由于有在任何 Linux 下都可以跑的 deboostrap,安装起来也十分容易。

现在难题来了:在 LXC 里安装一个 openSUSE。LXC 自带了个 openSUSE 模板,但是它需要 zypper 等。虽然说 AUR 里就有 zypper 和 libzypp(还都是 git 版本的,下载很耗时的),不过还是不怎么够呢。经过尝试,我发现需要以下包来运行这个模板:

  • Arch 里有的:augeas
  • Arch 里没的:libsolv-tools build rpm libzypp zypper

有的就直接安装啦。没有的,可以从它的软件源下载。x86_64 架构的在这里,那个 build 是 noarch 的,在这边

把它们全部下回来,拿 7z 解压能够得到 cpio 档。然后建立个目录并 cd 过去,使用以下命令解开:

$ mkdir t
$ cd t
$ for f in ../*.cpio; do cpio -id < $f; done

这样就把它们解压到目录t里边的。我没有把它们解压到/,因为我不想弄乱我的系统,即使能够清理也是相当麻烦的,而且一不小心还可能删错文件。

所以,又该 Aufs 上场啦。当然在此之前还有件事:openSUSE 没有进行/usr合并。所以要手动去把binusr/sbinsbin等目录下的文件移动到usr/bin下,然后删掉那些目录;把usr/lib64下的文件移动到usr/lib下,并删掉usr/lib64

然后就可以将这个目录和我的 Arch Linux 合体啦:

$ mkdir root
$ sudo mount -t aufs -o br:$PWD/root=rw:$PWD/t=ro:/=ro aufs root

但是!这样子的话,新装好的 openSUSE LXC 会在这个root目录里呢。所以要把外边真实的 LXC 目录给 bind mount 过来。我使用了自定义的 LXC 路径,所以是这样子的:

$ sudo mkdir -p root/ldata/media/temp/lxc
$ sudo mount --bind /ldata/media/temp/lxc root/ldata/media/temp/lxc

然后编辑一下 openSUSE 的模板,搜索「http」把软件源的链接全部改到中国的镜像:

$ sudo vim root/usr/share/lxc/templates/lxc-opensuse

我使用的是中科大的源镜像。

一切就绪,开始安装~

$ sudo chroot root /usr/bin/lxc-create --lxcpath=/ldata/media/temp/lxc -n opensuse -t opensuse

耐心等待哦。最终安装完成根文件系统的大小是 333MiB。

安装完毕之后卸载刚刚挂载的那些东西:

$ sudo umount -R root

然后编辑一下自动生成的 LXC 配置文件,比如属改改网络什么的。以下是我改过的配置文件:

# Template used to create this container: /usr/share/lxc/templates/lxc-opensuse
# Parameters passed to the template:
# For additional config options, please look at lxc.container.conf(5)
lxc.rootfs = /ldata/media/temp/lxc/opensuse/rootfs
lxc.utsname = opensuse
lxc.autodev=1
lxc.tty = 4
lxc.pts = 1024
lxc.mount.entry = run run tmpfs rw 0 0
lxc.mount.entry = tmp tmp tmpfs rw 0 0
lxc.mount.auto = proc sys
lxc.cap.drop = sys_module mac_admin mac_override mknod sys_time
lxc.kmsg = 0

# When using LXC with apparmor, uncomment the next line to run unconfined:
#lxc.aa_profile = unconfined

#networking
lxc.network.type = veth
lxc.network.link = br0
lxc.network.flags = up
lxc.network.ipv4 = 192.168.57.6
lxc.network.name = eth0

lxc.cgroup.devices.deny = a
# /dev/null and zero
lxc.cgroup.devices.allow = c 1:3 rwm
lxc.cgroup.devices.allow = c 1:5 rwm
# consoles
lxc.cgroup.devices.allow = c 5:1 rwm
lxc.cgroup.devices.allow = c 5:0 rwm
lxc.cgroup.devices.allow = c 4:0 rwm
lxc.cgroup.devices.allow = c 4:1 rwm
# /dev/{,u}random
lxc.cgroup.devices.allow = c 1:9 rwm
lxc.cgroup.devices.allow = c 1:8 rwm
lxc.cgroup.devices.allow = c 136:* rwm
lxc.cgroup.devices.allow = c 5:2 rwm
# rtc
lxc.cgroup.devices.allow = c 254:0 rm

当然别忘记修改 root 密码啦:

$ sudo chroot /ldata/media/temp/lxc/opensuse/rootfs /bin/passwd

不过默认会有两个 getty 进程跑在 console 上边。要稍微修改一下。顺手把多余的 tty 上的也关掉好了:

$ sudo rm /ldata/media/temp/lxc/opensuse/rootfs/etc/systemd/system/getty.target.wants/getty@tty*
$ sudo mv /ldata/media/temp/lxc/opensuse/rootfs/etc/systemd/system/console-{shell,getty}.service

然后就可以启动啦:

$ sudo lxc-start -n opensuse --lxcpath=/ldata/media/temp/lxc

会默认启动 sshd,所以直接 ssh 连过去就可以用啦=w=

PS: 这个模板默认安装的是 openSUSE 12.3。记得自己改改或者装好后升级一下。

Category: Linux | Tags: lxc aufs linux Arch Linux openSuse
11
7
2014
4

使用 GraphViz 给 alembic 绘制历史关系图

alembic 这个升级/降级的工具,看上去挺好的,编写好一系列版本脚本之后,能够自动地把数据库给升级或者降级到指定版本。它也使用类似 git 的一串十六进制数来表示各个版本,也支持分支,不过呢,比 git 的易用性差太远了。

我今天有个需求,给一些列添加外键。因为懒得单独新写一些脚本,所以我直接改了相关脚本,手动去数据库执行了 SQL。本以为这样子就好了,后来发现新添加外键所引用的表的创建顺序不对,应该在所有引用到它的表之前创建才对。

可是 alembic 没有 git rebase -i 命令啊,不能简单地调整各种版本的顺序。我尝试着手工编辑了一下,结果弄出来两个 head,一个 branchpoint,但是我就是没能看出来是哪里分叉了……于是想到把各个版本的关系给画出来。这种图 GraphViz 最适合了,而简单地解析 alembic history 的输出,用 awk 就好了:

#!/usr/bin/awk -f

BEGIN {
  print "digraph alembic {";
  shape = "box";
}

/^Rev:/ {
  switch($3) {
    case "(branchpoint)":
      shape = "hexagon";
      break;
    case "(head)":
      shape = "ellipse";
      break;
    default:
      shape = "box";
  }
}

/^Path:/ {
  finding_title = 1;
}

/^    \S/ && finding_title {
  sub(/^\s+|\s+$/, "");
  title = $0;
  finding_title = 0;
}

/^    Revision ID:/ {
  rev = $NF;
}

/^    Revises:/ {
  printf("  r%s -> { r%s };\n", rev, $NF);
  printf("  r%s[label=\"%s: %s\",shape=%s];\n", rev, rev, title, shape);
}

END {
  print "}";
}

head(以及第一个之前的 None 版本)会使用椭圆,分叉点(alembic 说的)会使用六边形,而其它版本是矩形的。这样就可以很方便地看出来是哪里分叉啦:

alembic history | alembic_graph | dot -Txlib

结果发现,我的数据库版本们根本就没有分叉嘛……没办法 revert 回去,把关系图导出 SVG 然后放 Inkscape 里边画边改,总算是把顺序给调整对了=w=

Category: shell | Tags: python 数据库 graphviz awk

| Theme: Aeros 2.0 by TheBuckmaker.com